就不说《洛神赋》;
就不说“洛阳纸贵”;
就不说“定鼎中原”;
就不说“十三朝古都”;
就不说“洛阳牡丹甲天下”……
只想说,因为一句诗,而去一座城,洛阳……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伊水突然转身时,卢舍那的右眼
落下一粒武周朝的沙
九朝地基在牡丹根部,交换青铜密钥
而残缺的碑文里
正有新的造像,用月光錾刻自己
---“看哪,这盛唐的伤口,多像未拆封的长安”
老舍说:我觉得最好听的地名儿是洛阳。
这是我第一次来洛阳。
碗中牡丹花样的乳酪,从哪个花瓣吃都觉可惜,都下不了手。
看着看着,这朵花原来开在树上的样子,后来折枝在手的样子,再到了簪花仕女发髻上的样子,最后一瓣一瓣凋落的样子……竟让我对着眼前这个碗,呆呆地想了一圈。
看着看着,这朵花好像动了起来,晃晃地,莫非荡漾不成?如水波中的倒影……
……看得眼花了。
你怎么不吃?好吃的。
来到有“中国第一寺”之称的白马寺。
白马驮经东土来,千年古刹映苍苔。
洛阳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座官办寺院,被誉为“释源”,即佛教发源地;被誉为“祖庭”,即祖师庭院。标志着佛教正式传入中国。
其起源与“永平求法”密切相关。
永平七年,即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夜梦身披金光之人西来,经臣下解梦为西方佛陀之兆,便派遣蔡愔、秦景等十余人赴天竺求法。使团在大月氏,即今阿富汗一带,遇天竺高僧摄摩腾与竺法兰,遂邀其至汉地传教。两年后,一行人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达洛阳。暂住在主管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永平十一年,汉明帝敕命在洛阳雍门西侧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之功,僧院得名“白马寺”。沿用官署鸿胪寺的“寺”字,开创中国寺院命名传统。
也就是说,在有白马寺之前,寺院没有“寺”这个名称,那叫什么呢?
叫“兰若”或“精舍”。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建筑并没有专门的宗教场所名称。最初的“寺”是指官署,如大理寺、太常寺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为了适应佛教需要,佛教寺院也开始使用“寺”。白马寺的创建标志着“寺”这一名称在佛教场所中的正式使用。
天竺高僧此间所译《四十二章经》,成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奠定了中国佛教的基础。
佛教经典《四十二章经》共一卷,其精髓可概括为“离欲修心、因果业报、中道智慧”的核心思想,通过佛说四十二段语录,系统阐述了佛教修行的纲领,达到内心清净与觉悟的境界。
白马寺现存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中轴线分布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等。
清凉台为汉明帝读书处,后成为译经场所,现存毗卢阁藏有《四十二章经》译本。
国际佛殿区。
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
泰国佛殿仿曼谷金山寺,印度殿还原桑奇大塔,缅甸金塔复刻仰光大金塔……展现多元佛教艺术。
2025—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