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第一古刹,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建立的第一座寺庙,被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向检票口的工作人员出示我的导游证之后,被放行,所以不知道此处门票几多。入得景区,右边就是一个荷池。
“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池中荷花含苞待放滴,肆意盛开滴,花瓣凋零滴应有尽有。而此时,此地,唯一能让我想起的就是因果。有果必有因,因果并存,犹如这莲,含苞待放的花骨朵里早已有莲蓬!
入门左侧,两匹石刻白马守卫着这座千年古刹。相传白马寺名称的由来,就与马有着莫大的关系。相传东汉永平八年,明帝刘庄曾夜梦金人从殿庭升天并向西飞去,就派人去西域取经求佛。三年后,使者在大月氏国遇沙门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僧,用白马驮经书和佛像于永平十年回到洛阳。汉明帝刘庄下旨于洛阳城外造僧院供二僧居住,为纪念白马负经输像之功,取名白马寺。该寺现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殿内佛像众多,据说有24尊塑像,采用夹纻干漆工艺制作而成。夹漆工艺现已失传,据说其又分脱胎与不脱胎。用土或者石膏造像,再在石膏佛像上用纻麻纺织的粗布缠绕,再用桐油,土漆,熟石灰,糯米夯粘布均匀涂于麻布之上,待漆干之后,再缠麻布再上漆,如此往复,定型后再上金粉,再将佛像的土胎捣碎终成,是为脱胎。还有一种不脱胎,即用竹篾造像,像上裹纻麻纺织而成的粗布,上漆而成成品像,再在造像上施以金粉等工艺。干漆法造像,重量轻,造型美,色泽鲜,耐酸碱,耐高温,防腐防潮,坚固结实等,属国之重宝。这24尊佛像为白马寺的镇寺之宝。也有说法,说是白马寺的佛像早被毁,1973年,柬埔寨国王来访白马寺,白马寺为了完成政治任务,特向国家求助,国家将故宫慈宁宫大佛殿的佛像调拨来此,后来,就再未归还。
清凉台。据说当年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译经之处。《四十二章经》即译于此。此时,我脑海里闪现的不是译经的艰辛,反而浮现的是韦小宝和那个什么海公公抢夺《四十二章经》的情形。前文提及的“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就出于此书。
白马寺除了有汉佛,还另有泰国,缅甸,印度分别建筑于此的佛殿。
此处供奉着舍利子,只是爬到顶层,却只能远观,无法进门了。泰国风格佛殿建于印度风格佛殿之后。
缅甸风格佛塔建于印度风格佛塔之后,仰光大金塔的缩小版,比例为3:1。
印度风格佛殿,奠基于2006年,是三座佛殿中最早修筑的一座,殿内仅有一尊高4.5米的释迦牟尼佛,其穹顶为圆形的“天国”寓意。此文以我在喇荣佛学院听过的益西彭措堪布讲述的《普贤行愿品》中的两句作结吧:
愿我离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