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读三年级的虎虎在读《论语》第九章。我给他录视频,准备发在《讲出来》的群里。
录到第二条,我录不下去了。因为他读的没章法,听不懂他在读什么。
读书一定是有方法的。一字一句的读,是最基本的要求。可是,这最基本的要求,很难落实。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这句话怎么读?
在虎虎的口里,子罕是连在一起的。由于联结不对,整个句子读的面目全非。
细究原因,我发现虎虎读书的声调不对。他没有声调的概念,只要读出来就行。
我问他:拼音是有声调的。三声四声怎么读,你知道吗?
他摇摇头。
我想起了我的小学一年级。
我们那时候,老师手中的教鞭,按着黑板上的拼音,起起伏伏,同学们则举起手来,随着教鞭的挥动,齐声拼读,拼音的后面,一定跟着声调的读法。那时的我们,不要求普通话。读书就像唱歌,一定是声音拉的长长的。
当我把我的小学一年级的读法复制到“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时,这句话明显有了不同的表达。
子是三声。罕是三声,言是二声。利是四声,命是四声。与是三声,仁是二声。
按声调读,子不可能读短了。当子读成完整的一拍后,罕言占一拍,利是四声,占半拍,与是三声占一拍,命是四声,占半拍,仁是二声,是句尾,占一拍。
吸足气后,不换气按照这个节奏读下来,明显意思读对了,声音也好听了。
子 罕言 利 与 命 与 仁。
我在小黑板上标出了声调符号,教怎么用手来比划声调,怎么配合发音,怎么读出长短,轻重和节奏感。
当虎虎再录视频时,除呼吸配合上有点发紧外,读的明显好多了。
读书不能图快,要在细微处下功夫。声调绝不是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