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三月了。
朋友们新一年的计划,大概已经被打乱得面目全非。我自己也是,要去的地方没去,工作计划只能执行一半。
过年期间,原本准备跟朋友大喝一场,跟父母走亲访友,没想到疫情的突然爆发,让我们被困在家中。直到今天,我们中应该还有一些人,只能留在家里。
这段时间在家,刚开始朋友们还在群里每天聊天,后来大家好像都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开始去忙自己的事情了。而我自己得以有时间抽空看完了几部想看的剧,读完了几本一直想读但没法读的书。
大家应该都知道,视频软件里出了一个快进的功能,长按屏幕就可以用三倍速看完一部剧。这功能有利有弊,有些剧的的确确不需要按照正常倍速看完,一集里的水分太多,毫无有效剧情,快进着看完反倒刚好。但弊端就是我们开始依赖起这功能,开始走马观花地快进很多剧,我们不再投入自己的情绪,而是只想知道故事的结局。
但故事只有结局重要吗?
那些细节被我们跳过,那些情绪被我们跳过,那些本该流泪的剧情变成了可惜,那些本该欣喜的剧情变成了“就该这样写嘛”。好听的背景音乐变得支离破碎,好看的画面构图我们不再在意。
仔细想想,这像极了我们过去的生活。
02.
我们一直在过一种快进似的生活而不自知。
能点外卖的,绝对不做饭。一来是做饭自然麻烦,二来是点外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因此我们忽略了做饭本身的乐趣,而那些要节省下来的时间,也只是变成了碎片而浪费掉了。
能看到故事梗概了,就绝对不再花心思读一本书。最多看到有感触的句子进行摘录,但不思索这句话出现的前因后果,和它的适用范围。
工作中急于求成,打卡似的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着急上班,着急下班,着急回到家中,着急打发时间,终于等到睡点,像打卡似的再让自己睡去。
焦虑。
当然焦虑。
大多媒体都崇尚一种“过于精致”的生活,像是宜家里用来展示的样板房,精致简约但没有个人气息。自媒体们呼吁着不要再焦虑,可偏偏崇尚快速的生活,像给你介绍故事梗概一样,介绍一些电影和电视剧。于是产生一种错觉,看完了这些就等于自己看完了那些剧。等到有一天回头想想,好似自己什么都没有学习到。
明明投入了时间,却换来如此的结果。
当然焦虑。
我们开始追求数量,而不是质量。一年打卡看过的电影,读过的书,去过的地方,企图用数量取胜。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花一段时间慢慢做一件事,好像成为了一种不可取的学习方式。人们告诉你,不需要去弄明白,大概知道就可以了。
前阵子网络上披露了一种“快速读书法”。家长们让孩子翻书,翻页的速度飞快,让人怀疑这样读书到底有什么意义。很显然学不到任何东西,可家长们却崇尚这种学习方式。
我相信家长们都是正常人,有正常的智商,他们之所以“失了智”,是因为他们骨子里觉得,只要翻翻书,了解一点皮毛,就等同于学习了。
03.
这种思想误区,席卷了大多数人。
这段时间,我整理了自己的收藏夹,有很多说要“码了看”的视频,其实当时都没有认真看。有些因为时间关系,已经没法再看;有些则想不起来当时要收藏的原因。唯一能够确认的,是当时一定很想看。
要读的书也是,因为太久没有认真读一本书,难以进入这样的状态。
我想这段时间,大家也发现了吧?
一旦懒散了,就很难再认真专注起来,肌肉都已经记忆了快速的运转方式。曾经学生时代习以为常的“专注”,早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那么这段时间,你或许也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了一件你想做的事吧?
事无大小,只要你想做就可以,那么你也发现了,一种“不着急”的力量。认认真真读完一本书,远比快速读完十本书有价值的多。
因为你明白了,这本书到底讲的是什么。这不是故事梗概,而是你知道了故事的前因后果,知道了作者藏着的情绪,再认真一些,还能发现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他隐藏在作品中的哲学思想。
这些事情中我们能够汲取的能量,是踏实的,是扎实的。
打个比方,只要是每天日常认真做一件事的人,你都会发现他们因为那件事,而产生了一种完整的生活哲学。这种生活哲学让他们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能够随遇而安。这种随遇而安不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被迫状态,而是无论发生什么,自己都能够应对的踏实感。换言之,也就是安全感。
沉淀,是日常用心做一件事,才能够学会的东西。这些日子,我开始明白,我焦虑的那些东西中,有一些实则是完全不必要的。少了那些,我的生活也不会缺少什么,多了那些,我的生活也不会发生质的提高。让我们的生活产生质变的,是日常的累积。
从现在起,扔掉一些让你觉得焦虑的虚无缥缈的事情,不再追求数量的碾压,转而追求内心的专注如何?
从现在起,让“不着急”成为我们自己的力量。去掉那些浮躁,找寻属于自己的安静。
慢慢来,反而快,就像是列车轨道,眼前有一条路,就这么踏踏实实地走,一定能比别的列车更快到达目的地,因为那些列车,正在不断地变换轨道呢。它们觉得别的路一定比较快,没想到花了力气,只是从左边走到了右边,没有前行一步。
加油。
祝你早安午安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