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题是:直面“童年创伤”,找到心理问题的源头。
归结为以下三个问题:
1. 蛤蟆先生的童年记忆有哪些?
第三次咨询后,苍鹭给蛤蟆先生布置了一个小任务——回想最初的童年记忆。
蛤蟆先生听话照做了。在他的记忆中,父母和祖父母的模样十分清晰,看着家族合影,更是悲从心中来,因为他从未在家族中起到过主导作用。这是为什么呢?
蛤蟆先生的祖父是一位成功人士,白手起家创办了家族酿酒企业,为后代子孙创造了丰厚的先天财富。
蛤蟆先生的父亲,是一个“严厉而正直”的人。对他一向是高标准严要求,批评、责备多于鼓励、陪伴。
蛤蟆先生的母亲,在他的记忆中是一位慈母,有过跟母亲嬉笑逗闹的短暂时光。但由于母亲总是看父亲的脸色行事,受制于父亲严格的教育理念,因此对于蛤蟆先生刻意收起了母爱的温柔。最让蛤蟆感到难堪的是,母亲都是把他当作小孩子来对待。
总体来说,对于童年的点滴回忆,蛤蟆先生总有一种不安和奇怪的感觉。他感到愤怒,但又想不通对谁、因何而愤怒......就这样,一种无力感的情绪,在他的心底蔓延滋生开来。
蛤蟆先生又一次感到抑郁了。
2. 童年经历对蛤蟆先生产生了什么影响?
弗洛伊德说:“童年经历作为潜意识,是成年人一切行为的操控者。”
第一,蛤蟆先生不敢且不会发泄内心的愤怒,逐渐成为顺从者。
在第四次咨询中,苍鹭问了蛤蟆一个扎心的问题:
“你知道愤怒是什么。你是怎么应对它的?你上一次感到愤怒是什么时候?”
蛤蟆先生起初是困惑的。他都记不起来自己是否愤怒过,或是上次表达愤怒是何时了......
这主要源于童年时,蛤蟆先生跟父亲的相处模式。蛤蟆先生的父亲对幼时的小蛤蟆总是挑剔不满,只要小蛤蟆做出不合规矩的事,就会惹来一顿臭骂。
在父亲强势教育的方式下,小蛤蟆毫无反抗之力。久而久之,为了更好地生活下去,只能埋藏自己真实的想法,学着适应和顺从长辈们的严苛要求。
第二,蛤蟆先生不仅是乖巧的顺从者,还是夸张的取悦者。
长大后的蛤蟆先生具有讨好型人格特质,比如:他起初来做心理咨询,是为了不想让关心他的朋友们失望,而不是自己发自内心的需要。
其实,蛤蟆先生这个特质的形成,跟他童年在原生家庭的种种经历有深刻的联结。
因为总是被父亲打压、指责各种不好之处,蛤蟆先生在小的时候就会特别想证明:自己很优秀。
因此,他会选择一些浮夸和愚蠢的行为,来博得长辈们关注,甚至会变得超级爱炫耀。
由此可见,正是童年时期的缺少关爱、缺乏认同,造就了长大后蛤蟆先生的内疚、自责、讨好等性格特质。
3. 蛤蟆先生溯源童年的记忆,带给我们什么启发?
《与童年创伤和解》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当你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人可能伤害到你。但是,现在你已经是个成年人,你必须疗愈,并打破这一怪圈,否则你将使自己遭受的这些内在和外在的伤害,最终伤害到周围的人。”
有人说:
“18岁以前,原生家庭引领着我们前进;18岁以后,我们引领着原生家庭前进。”
不管原生家庭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愿你我都能拥有“自我疗愈”的勇气,先成为自己人生的CEO,再成为引领家庭的CEO,活出幸福自信健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