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来,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流行这样一种理念:“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父母们会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有的孩子就是越夸越“差”,逼得父母由夸变骂。好孩子确实需要夸,好孩子也确实可以夸出来,但“夸孩子”本身也是一门艺术。
在生活中,我自己就亲眼所见很多不会夸孩子的例子,比如最常见的就是夸孩子聪明。父母们带着孩子出来,总喜欢让孩子表演一点什么才艺,现在的孩子也确实会的多,往往就能背上一段、唱上一曲什么的。且不说这种让孩子“即兴表演”的做法到底对不对,就说在孩子表演完之后,大人们往往赞扬“这孩子真聪明,这么小就会背或唱这些了”,很少有人会夸“这孩子真努力,肯定花了不少时间学这些东西吧”。这种关注孩子的先天天赋而不关注后天努力的夸,就是比较失败的做法。
最近在地铁上看到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个奶奶或者外婆带这个小孙子乘坐地铁,孩子还小没有买票。车过了两站后,上来一个手里提了两大箱东西的客人,就站在祖孙二人面前。小孙子马上起身,要把作为让给站在他面前的这位叔叔,他可能感觉自己不累,而这位大包小包的叔叔更累。这位叔叔当然也坚决不肯做,孩子想了想就跟那位叔叔说,你把东西放在我座位旁,我人小坐的位子不大,你把东西放在我边上,你就可以轻松一点了。
小孩子一说完这句话,整个车厢内的人由衷地发出了赞谈声,边上坐着的长辈也不由得点头微笑。这是有人在边上夸了一句:“这孩子真聪明!”
这句话的话音刚落,孩子的长辈一下就不开心了,马上对孩子说:“我们学习了很多东西,明白的道理也就多了,所以帮叔叔做一些应该做的事情,对不对?”孩子点头。
因此,夸孩子要多夸后天养成,少夸先天的基因。
那怎样让“夸”起作用,夸出好孩子?其前提是父母能用心发现孩子好的细节。
孩子确实需要父母(包括老师)的夸赞,但其需要的夸是父母用心观察、用心体会之后发现了具体好的细节之后的夸。比如有次家里打翻了一片碎屑样的东西,小宝拿着扫帚硬是要清扫。拗不过她,我就在一旁看着,结果发现她一块一块地扫,还真的扫干净了,特别是因为她人比较矮,还能发现1、2处大人看不到的地方。我赶紧表扬一下她,指出小孩子扫地果然有小孩子扫地的优势,不用弯腰就能发现爸爸妈妈发现不了的弄脏的地方。听了这么具体的表扬,果然很好地“激励”了她,结果所有打翻的东西,全部由她慢慢坚持清扫干净了。
可惜的是,父母们(有时也包括老师们)往往会忽略掉这些细节,让孩子感受不到夸赞的诚意。比如,孩子拿着数学解题本给父母看的时候,父母往往只会关注一下答案正确与否,答案做对了,父母就夸一声“做对了,真棒!”看似是对孩子对高度赞扬,其实并未能夸到孩子心里去。其实,孩子拿着解题本给父母看,是希望父母能看一下自己的解题思路是多么的精巧,与标准的解题方法是不一样的;或许是希望父母看一下自己列在一旁的计算竖式是多么的整齐,显示了自己严密的解题思路和严谨的解题习惯等等。如果父母只是对着一个答案看一下对错,孩子是会相当失望。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会逐渐改变自己的价值认知,认为父母只关注一个结果,而丝毫不关心得出结果的过程。这样的认知,同样也会影响孩子的习惯,逐渐地也会不再关注过程,不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甚至为了追求结果而“不择手段”。
而要做到不忽略孩子的细节,就需要父母花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去关注孩子。特别是孩子在很多时候习惯用隐藏自己真实想法的动作、语言和表情来试探父母对某件事的态度或者父母对这件事的另一个角度的关注。就像之前小宝在爷爷生日前做贺卡,做完之后给我看,问我:“给爷爷的,我做了好几天呢,做得漂亮吗?”其实听她的语气、看她的眼神,期待的并不是我对贺卡本身漂亮与否的认同,而是希望我能对她用心为爷爷准备贺卡的表扬;还有比如今天我刚到家,大宝就在那里说:“老爸,这道题好难,你能教教我吗?”我很诧异她这么问,因为一般她是不会这么随意地让我去教她解数学题的。待到我凑过去看的时候,发现她其实已经做完了整整一大张题目了,我立即联想起昨天她一脸惭愧地跟我说“14题春蕾杯赛题又粗心做错了1题”的话语,就知道其实和昨天一样,她并不是希望我说她怎么不自己动脑经想办法解题,就像她昨天也不是希望我批评她“粗心”一样,都是希望我认可她已经取得的成绩:今天是已经完成了一大张纸的题目了,昨天是仅仅错了1题。
因此,孩子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都需要父母去阅读、去读懂,并通过这种长此以往的关注,用心发现孩子身上每一份真善美的细节,然后再夸出自己的好孩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