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认为通过获取知识和技能,人们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这是对这一理念的概念性解读。这一理念的实现,除了个人努力学习之外,当前对于人才的选拔制度也是至关重要。比如,中国历史上的北宋朝,重用文官,大力开科取士,彻底打破了豪门贵族对于人才选拔的把持,故而才能有像吕蒙正,范仲淹等一批寒门俊才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的理想。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曾经是上个世纪身处逆境,奋发有为青年学子的榜样,激励了一代人。然而,纵观孙少平的求学经历就不难发现,知识没有改变其命运,这更多的是时代的局限。
孙少平于1975年春上高中。受文革的影响,当时的高中教育为两年制,且在这两年里,学校的主要工作不是教学,而是搞各种政治运动,完了学生还要参加劳动,所以,他们基本上没有学到多少知识。1977年元月孙少平高中毕业。当时没有高考,大学生也不在应届毕业生中选拔,所以,孙少平和他的同学们只能回家。1978年恢复高考,孙少平和他的高中同学全部参加高考,由于两年的高中学习没有学到多少东西,所以,他们全班无一人被录取。
这之后假如孙少平的家庭富裕,有足够的财力供其复习备考,那么孙少平也是可以考上大学的,因为第二年,他们的高中同班同学顾养民和田晓霞两个分别考取大学。而这两位同学不但家庭情况都很好,而且都是城镇户口,所以,他们两个有资格,有希望考取大学。孙少平农村的家庭穷得叮当响,他年纪轻轻就要分担整个家庭的负担,要出山劳动,要下地干活,所以,他就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复习备考,也就失去通过高考来改变命运的最后的机会。
让读者们最受激励的是,孙少平在外出揽工上情况下,一直坚持学习,阅读各种有意义的书。正是这种读书学习行为,让孙少平在艰难的生活中,没有沉沦,没有蜕变,而是始终保持着高贵的灵魂。这种保持,既有孙少平的自觉,又有作为大学生的田晓霞对其的影响。
然而,这种学成了一种纯粹的精神支柱,无关乎事业和名利。孙少平已经不可能用自己的所学为自己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自己的所学也无力改变其生活环境。
尽管孙少平后来落户到城里,成立一名煤矿工人,但是,这些都和他的学识无关。孙少平在煤矿的出色表现,只是其揽工时吃苦耐劳的继续,和学识没有关系。
综上,孙少平的“知识没有改变命运”,更多的是时代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