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苦未必功高,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在感动着自己。
前将军李广站在大将军卫青的营前,进退两难,悲愤羞愧。他虽已年过花甲,但腰板挺直、身手矫健,镇守边关几十年,经历数十战,凭着他的赫赫威名,令匈奴人不敢轻易来犯,赢得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美名。
前日汉武帝派卫青为主帅发动漠北之战,他想为自己的戎马生涯划上完满的句号,就主动请缨担任先锋与匈奴单于决战,却因年龄大被拒绝,卫青命令他从侧面绕路合围,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玩笑,鬼使神差般竟然迷路了,没有在指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致使单于逃脱,这让他百口莫辩!卫青倒是没有为难他,只是让他派人说明原因,毕竟卫青也要向上级汇报工作。一向爱兵如子的李广不忍下级受到责难,决定亲自向卫青解释,但来到门前,一下子无所适从。
他对跟随他前来的手下人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迷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于是就拔刀自刎!
李广的故事在《史记.李广列传》中有详细的记载,太史公给他极高的评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后世的文人墨客又推波助澜,“射石搏虎”、“龙城飞将”等典故脍炙人口,而唐初大诗人王勃在其著名的《藤王阁序》中发出“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慨-------封侯是古代军人的至高待遇,李广一生尽忠职守,勇猛过人,在连年用兵、军功易得的汉武帝时代,作为平民英雄的代表,居然没有博得封侯,让历朝历代的中国人都不爽、不平!
从情感上讲,李广是不幸的。他本可以毫不愧疚地功成身退,安享晚年,他大半生奋斗在抗战第一线,对得起君王百姓。但从制度上讲,李广未封也有道理,主要是功劳不够。西汉封侯有明确的标准:捕斩敌军重要首领:如王、相、将军、阏氏等;斩敌千级以上;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卫青、霍去病封侯完全符合标准,而李广在对匈奴七十余战中虽然英勇无双,对敌人有极大的震慑作用,但战绩没有达到封侯资格。
我有时觉得中国古人的智慧远远高于现代,西汉时的绩效管理水平比我们大多数企业都强。
李广之死是个悲剧,他是个好人、好领导,应该有好报。就事论事地说,是他运气不好,想好好表现却意外迷路。从宏观上看,是他没赶上好的时代。李广盛年,汉朝还不够强大,无法形成对匈奴的战略性压倒优势,以防守为主。而卫青无疑是个幸运的人,遇到了“犯我汉者虽远必诛”的汉武帝,汉朝在前几任皇帝的励精图治下,国力在武帝时达到巅峰,而匈奴则内部矛盾重重,由盛而衰,卫青的成功有一大半是国势的成功。
时势造英雄!个人的成就大多是基于组织的成功,组织的成就大多是借助时代的风潮!职位高并不一定本事大,劳苦未必功高,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在感动着自己,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价值,而事实上我们可能没有我们自己认为的那么重要、不可或缺。
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正因为不与人争,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别太把自己当盘菜,是非功过需由别人评说!
正如王安石诗云:南去北来人自老,桃花依旧笑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