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深层页岩气田储量破1650亿

近日,自然资源部审定了中国石化江汉油田提交的红星页岩气田1650.25亿立方米探明储量。这个位于湖北、重庆两省市交界的页岩气田,用一组清晰的数据,为中国油气勘探史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是我国二叠系层系首个千亿立方米级页岩气田,更以埋深3300米至5500米的"深层"标签,打破了过去对页岩气"浅层易开发"的固有认知。


01 深层页岩气勘探的破局之路

红星页岩气田的特殊性,首先藏在脚下的地层里。与我国此前大规模开发的志留系页岩层不同,它的目标层系是二叠系,地层埋深普遍超过3300米,最深处达5500米。地层越深,地质构造越像被反复折叠的纸张——断层、褶皱纵横交错,岩石层的走向和裂隙分布毫无规律可循。这种"先天复杂"的地质条件,让传统的页岩气勘探技术难以直接套用:浅层的"甜点区"(优质储层集中区)在深层可能变成"破碎带",原本有效的地震波探测信号会被多重地质界面干扰,连基本的储层边界都难以精准圈定。

面对这张"地质迷宫",江汉油田的勘探团队用了数年时间,从基础地质研究入手,逐层分析地层岩性、储层物性和含气性的关联规律。他们没有依赖现成的"模板",而是针对二叠系的特殊岩相特征,建立了全新的储层评价标准,最终在复杂的构造中锁定了这片千亿方级的资源富集区。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志留系以外千亿方级页岩气的空白,更让我国页岩气勘探的"技术工具箱"里,多了一把打开深层地层的"钥匙"。

02 单井产量跃升背后的技术突围

找到气田只是起点,如何让地下的天然气高效"冒出来",才是开发的关键。红星页岩气田早期的试采数据曾让团队捏把汗:单井测试日产量仅8.9万立方米,这样的产能连维持基础开发成本都困难。问题出在储层的"致密性"上——深层页岩如同被压缩的"岩石海绵",孔隙小、渗透率低,天然气被紧紧"锁"在岩石微孔里,常规压裂技术难以形成有效流动通道。

针对这一难题,江汉油田的技术团队展开了"精准滴灌"式攻关:一方面优化压裂液配方,让压裂液既能撑开岩石裂缝,又能减少对储层的伤害;另一方面改进压裂工艺,通过控制裂缝延伸方向,尽可能多地连通天然裂缝网络。经过反复试验,单井日产量最终跃升至32.35万立方米——这个数字意味着,一口井每天生产的天然气,足够30多万户家庭一天使用。从"毫米级"的微孔到"米级"的裂缝,技术突破让深层的"石头缝"真正变成了"天然气高速路"。


03 页岩气开发的民生温度

红星页岩气田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个地质数据的更新。作为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页岩气的规模化开发将为区域能源供应注入稳定剂。湖北、重庆及周边地区是工业重镇,也是夏季用电、冬季供暖的高需求区域,红星页岩气的加入,相当于为这片土地新增了一座"地下天然气银行",在应对能源价格波动、保障民生用气等方面提供了更灵活的选择。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对"双碳"目标的支撑。相比煤炭,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约50%,而页岩气作为非常规天然气,开发技术的突破进一步降低了开采成本,让更多清洁能源能够"用得上、用得起"。按照规划,下一步江汉油田将深化基础地质研究,攻关开发技术、工程工艺等关键环节,持续拓展吴家坪组页岩气增储新区带。这意味着,地下更深处的"能量密码",正等待着被逐一破解。

从浅层到深层,从"找得到"到"产得好",中国页岩气开发的每一步跨越,都印证着一个朴素的道理:核心技术等不来、要不来,只能靠自己拼出来。当我们在新闻里看到"1650亿立方米"这个数字时,看到的不仅是地下资源的发现,更是一个国家对能源安全的主动把握,是一群科研工作者用智慧和汗水写下的"中国答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