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文字狱,《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旧时的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断章取义,罗织成罪”。《中国大百科全书》则定义为“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罗织罪名,以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史料显示,中国的文字狱古已有之,历朝历代都有文字狱的记录。《汉书》记载,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因《报孙会宗书》中的文字触怒汉宣帝,被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判处腰斩。曹魏末年,嵇康因其作品《与山巨源绝交书》,令权臣司马昭听到之后很不满意,而被斩于东市。
明清时期,文字狱最为残酷暴虐,尤以清朝乾隆时期为甚,其程度空前绝后。不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文字狱,其牵强程度令人瞠目结舌、匪夷所思。只要他发现某人的诗文中,有自己忌讳的字词,或者认为有隐喻讽刺朝政的语句,便会将其治罪斩首。整个洪武时期,因为文字狱而遭受斩刑的文士不计其数。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生寒微,当过放牛娃、乞丐、和尚,受尽人间磨难,饱尝世事幸酸。后投靠红巾军领袖郭子兴参加元末农民起义,为了拉队伍、筹钱粮,干过一些打砸抢掠等不光彩之事。能够从一个放牛娃一路打拼到皇帝,说明朱元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当了皇帝之后,先前的卑微身份及不光彩的过往,与九五之尊的身份、地位格格不入。其实,只要是人,无论其外表多么强大,其内心都有着十分脆弱的痛处。而朱元璋的痛处,就是那些不堪回首的过往。它们如同一道道伤疤,时时隐隐作痛。朱元璋最忌讳的就是别人提及他的这些伤疤,更痛恨别人以此对其轻视与讥讽。
所以,朱元璋最忌讳和讨厌的是“光”“秃”“僧”“贼”“寇”“盗”等字眼,以及和这些字同音、谐音的字眼。但是,他又没作出明确的规定,全凭他一时的心情和理解定罪,搞得大家无所适从。很多文士因此无辜遭罪,稀里糊涂丧命,其罪名牵强滑稽,令人捧腹。
比如浙江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写了一个贺表来吹捧朱元璋,其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之语,而朱元璋竟认为“光天之下”的“光”字是讽刺自己曾经做过和尚,“则”与“贼”同音,是挖苦自己做贼,于是下令将徐一夔处死。
同样因“则”字被朱元璋处斩者还有:
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所作《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因“则”被斩。
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所作《万寿表》中有“垂子孙而作则”,因“则”被斩。
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所作《长寿表》中有“垂子孙而作则”,因“则”被斩。
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所作《贺冬表》中有“仪则天下”,因“则”被斩。
桂林府学训导蒋质所作《正旦贺表》中有“建中作则”,因“则”被斩。
澧州学正孟清所作《贺冬表》中有“圣德作则”,因“则”被斩。
常州府学训导蒋镇所作《正旦贺表》中有“睿性生智”,因“生”与“僧”同音被斩。
怀庆府学训导吕睿所作《谢赐马表》中有“遥瞻帝扉”,因“扉”与“非”同音,“帝扉”被视为“帝非”,遭斩。
德安府学训导吴宪所作《贺立太孙表》中有“天下有道”,因“道”与“盗”同音遭斩。
台州训导林云所作《谢东宫赐宴笺》中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因“法坤”与“发髡”同音,“藻饰”与“早失”同音,遭斩。
僧人来复作诗:“金盘苏合来殊域,自惭无德颂陶唐”,因“殊”字被拆分为“歹朱”,有“杀朱”之意,且骂其“无德”,遭斩。
僧人一初作诗:“见说炎州进翠衣,罗网一日遍东西”“新筑西园小草堂,热时无处可乘凉”被怀疑抨击朱元璋刑法严苛,遭斩。
中书詹希原给太学写匾额,因“门”字少了最后一勾,被视为阻碍招贤纳士,遭斩。
兖州知府卢熊错把“兖”写成“衮”,被朱元璋视为对其不敬,故意鄙视其没有学问,遭斩。
翰林编修高启作诗:“小犬隔墙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被视作骂朱元璋小狗,遭腰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