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似乎我身边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被父母打过的经历。这些事情也很奇怪,过了很多年,可想起来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虽然画风有点凌乱,但也成了我们记忆中的绝版电影。
挨打这件事,发生在别人身上叫故事,甚至叫趣事,但发生在自己身上,尤其是过分凶险的,真就成了事故。
虽然我是女生,可也是挨过打的。
那个时候,弄坏了家里的电视机、跳断家里的床、偷骑食堂的三轮车到了门口就撞着了人……挨打的理由千奇百怪层出不穷,结果总是差不多。
尤其我这文艺女学渣还要定期亮出“底货”,每年惨不忍睹的成绩,就连当老师的父亲,都会忍不住猛打几下。
初一那年,青春期更加叛逆的我,被忍无可忍的父亲痛打了一顿后,曾以短暂的躲在同学家形成“离家出走”的事实进行抗议。
第二天,太想念家中自己的床了,返回家后,发现一夜之间爸妈都快神经崩溃了,一见我泪流满面。
从此我就再也没有挨过打,但生活中挨骂又比过去多了些,这可是旧烦恼没走新烦恼又添的节奏。
今天我们就用严肃脸,讨论一下父母们打孩子这件事。
02
大多数父母,在面对孩子、尤其是跟孩子无法沟通、情绪失控时,自己的情绪也容易受到影响。有的时候耐心不足,孩子一发飙,我们就先发制人,多少有点以恶制恶的意思。
这其实暴露出我们潜意识里的强权惯性。这个时候,我们唯一希望孩子对我们是绝对服从,树立我们的权威。
我们对待孩子的这种态度,有点像一个被久压的弹簧,平时面对周围的工作环境,面对家庭中的长辈,面对家人的不理解,我们是有很多负面情绪的。为了和睦,我们只能一次又一次的隐忍。
但在孩子面前,我们更容易把自己最真实、最没有掩饰的一面轻易释放,就像孩子在我们面前同样不加掩饰一般。
我们以恶制恶、我们觉得孩子就应该无条件的服从,可我们是大人,孩子和我们并不平等。
愤怒过后、动手以后,更多的时候我们会自责,我们怎么会那么面目狰狞,大发雷霆?
孩子还只是个孩子!
其实有这种心态的父母,还是很愿意为孩子付出爱的。只不过有时候我们会去无意识的计算,计算我们在爱中的给予付出,有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所谓“恨铁不成钢”,想一想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无比愤怒甚至动手,是不是如此?
我们大多数人属于这种父母。
03
还有一种父母,其实是不爱孩子的。对他们来说,这一生需要去追寻的东西太多,孩子只不过是他们的身体产生的新物种。
这种情感的关联非常脆弱。外界有任何更有吸引力的事情,孩子就会处于被抛弃的状态。
即使不抛弃,日子也不太好过。前段时间网上热议的那个少年自杀,小小年纪悲观厌世,只因为他有一个从来没有让他感受过爱,但时常会“三天一大打、两天一小打”的父亲。
那个落魄的父亲,把所有人生的不如意都发泄在孩子身上,仅把孩子当作一个私人物品,从来不知道疼惜。
仅剩的那一点点亲情,所谓的血脉相连,哪里经得起如此的暴力相袭?
最后孩子绝望地主动离开这个世界,留给世界一个冰冷的背影,仿佛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一样。
这样的父亲,对孩子纯粹没有感情,只认为孩子是他生活的拖累,他把自己对生活的绝望与愤怒统统像石头一样压在孩子身上,埋葬了孩子对生活的全部希望。
我曾见过一些孩子的母亲,为了追求婚姻外的幸福与自由,将孩子长期寄放在自己视线以外,她主动选择与孩子分离,让孩子的心永远缺了一角。也曾见过因为生活的贫困,年轻的母亲看自己生了两个儿子,一想到儿子长大以后根本没钱成家,感觉两个儿子变成了自己生活最大的负担,母亲就选择了不辞而别……
这一类其实根本不配做父母的人,算是真正的家庭暴力施暴者。而冷暴力、热暴力下的伤害,隐藏着成人潜意识的脆弱与害怕。但有些人就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真该接受相关法律的制裁,虽然这些为人父母者仅仅是少数人。
04
今天的我们,大批的七零、八零甚至九零后开始为人父、为人母时,我们发现,小的时候挨打如家常便饭的我们,却开始在打孩子这个问题上变得更加小心翼翼。
即使有时忍不住动手,但我们深深懂得自己童年时受过的那些伤,我们更多的愿意去理解、尊重那个小小的人。
我们忐忑不安,我们想做最优秀的父母,但我们也不是天生无师自通的就成为了好父母,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开始学会一次次克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蹲下,学会平等的与面前的这个孩子讲道理,学会有话好好说。
我内心很感激L先生这些年来对孩子的尊重。我家熊孩子,从小到大,没有挨过L先生的打。
好几次L先生气得发抖,拳头直想落下的时候,他还是控制住了。
要知道L先生小时候就因为调皮被打得“皮开肉绽”,屁股被皮带抽肿到根本无法坐板凳。
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的L先生,在那个多子女的年代,“让皮肉吃点苦,给点教训”同样是家庭教育中最常使用的大招。
我和L先生恋爱时,他就曾对我信誓旦旦地说:“这一辈子都不会打孩子,他小时候挨过打,知道那种痛的滋味。”
从这点上来说,我庆幸孩子拥有一个尊重、理解他的父亲。至少到目前为止,L先生遵循着自己多年前的诺言,能做到不打孩子,这一点真的是需要强大的自控力的。
05
其实打孩子的背后,藏匿的都是成人各种复杂的内心世界。
我看到我同学刚刚生了孩子后,忙着去听各种教育讲座,按照教育专家的建议,买了一把戒尺。准备着在孩子断奶后,开始使用戒尺的惩罚,为孩子立下规矩。
我也知道,有些老师的父母在家庭教育里也用着戒尺这个教育道具。
可是我依然相信,比起冰冷无感的戒尺,用手去打孩子,相互的疼痛可能是一种更加善意的提醒。
它会提醒我们,每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首先应该学会不打孩子。
我们在陪伴孩子的过程里,做好父母是有有效期限的。我们为什么不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会不以大欺小,学会尊重和体谅弱者,这将是一场多么难得的修行。
它会提醒我们,如果一定要打孩子,咱能下手轻一些吗?
如果你觉得”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些古老的定律必须传承,非要使用这种略微缺乏沟通智慧的管理方式,那也请一定轻打孩子的屁股吧,一定要远离孩子脸部。
当我们逐渐学会控制在众人面前现场表演管教孩子的这种“能力”,我相信孩子长大后一定会感激你。即使孩子犯了错,我们开始尝试单独和孩子深度沟通时,慢慢地,你真的会发现,自己没那么愤怒时,孩子反而更容易接受。
因为我们爱脸,孩子也一样。
阅读完喜欢请点个赞,如果能选关注,必是真爱啊!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获行业内最高大奖。
11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优美图,感谢原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