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篇》第七章: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解析:
孔子说:“如果主张的确无法推行了,我想乘着木排漂流海外。但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子路听了这话很高兴。
孔子说:仲由啊,非常的勇敢,除了他,我没有其他人可以选择。
这一章,我反反复复的看了一天,也翻查了各种各样的名家解析,但是真的没有一个是我能够接受的。
有人把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断句为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于是,意思就变成了:孔子说:“仲由啊!争强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方面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了。”
也有人断句为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后将“材”解析为通“裁”,于是意思又变成了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好勇的精神大大超过我,但不善于裁夺事理。”
不管上面哪一种解析来说,后面这句话都是在贬低子路的。
这不禁让人疑惑,孔子真的是一个如此刻薄的老师吗?要用这样的方式教训自己的学生。如果是这样,先褒后贬的这一套说教模式可能算他老人家用得最厉害的了。
孔子不是说过“非礼勿言”吗?一个教别人“不合乎礼的话不能说”的人,难道自己会用这么无礼的语言去评价自己的学生吗?
孔子不是还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一个教人”自己不愿接承受的事情,不要强加于人“的人,难道他不懂得奚落和贬低对人的打击有多重吗?他怎么会用这么直接的言语去伤害自己的学生呢?
带着这样的怀疑,我不停的查阅资料,想看看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解释。因为我真的不相信孔子会有这样的言行,如果真的是这样,这《论语》我读到这里也就罢了。一个言行不能一致的人说的道理再好听也没有任何意义啊!我何苦在这里为他费神呢?
让我更加无法理解的是,千百年来就没有人去想想这个问题吗?还是已经落入了一个局限里就出不来了。就没有人质疑一下吗?如果孔子真的是这么不留情面的一个师长,他何德以育三千弟子,何能以为万世师表?
突然,我想到了我读《道德经》时的一个经验。古人的文章其实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断句全凭教授者的解读,或者读书人自己的理解。如果是这样,这句话的从断句上来再分析一番,是否能够解出不一样的意思呢?
于是,我将“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中的标点符号全部去除后,自己再看看可以有多少种断句之法。
根据字义还有衔接,除了前人们的解法之外,我自己得出了“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这个断句法。细细品来,我觉得这样断句得出来的意思,才是我认识的那个孔子说的话。
而我们来了解一下子路的生平,似乎也能验证我的这个理解。
据记载,仲由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曾凌暴过孔子,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后来仲由接受孔子的劝导,拜孔子为师。
仲由跟随孔子多年,孔子每与弟子谈志向,仲由都抢先发言,多数是谈他如何勇敢,如何教别人勇敢,以及如何打仗等等。 后来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期间,仲由一直保护着孔子,由于他极勇武就像孔子的贴身侍卫。后来孔子评价子路这个朋友的忠诚时说:“自从我有了仲由后,我就没有再听到的恶意的言辞。”
不知道那些解析孔子说仲由除了勇敢之外,一无可取之处的人是否还知道。仲由后来做了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而且仲由的一生,积极捍卫和努力实践孔子的思想学说。
仲由对儒家的贡献、对后代的影响也是很大,为子至孝,善政为民,诚实守信,忠义仁勇,闻过则喜,闻善则行,见义必为,见危必拯,其德其行如日月在天、江河行地,光照人间润泽华夏。所以最后位列十哲,世称先贤。
仲由的好勇在师从孔子之前已形成,子路性格耿直,在言语上从不掺假欺瞒,因此孔子评价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意思是:子路答应今天兑现的事情,决不拖延到明天。
或许正因为以上种种,孔子对子路忠心不二、讲信义的品性深信不疑。才会有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这样的感叹。
了解了文章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之后,或许,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这段话的语境。
或者是在某个时刻,孔子对于自己传道之路的艰辛做了一个坏的假想,与众弟子做了一个最坏的打算:道推行不了的时候,自己可能只能选择流亡,而能够毫不犹疑且无所畏惧的追随者,只有仲由。
听到老师这么相信自己,仲由自然是高兴的。可是其他弟子呢?孔子不想其他人心生难过,于是后面补上一句“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这句话其实是用来安抚其他的弟子的。他想表达的意思是:为什么我说只有仲由呢?是因为仲由,非常的勇敢。除了他,我没有更好的选择。
因为仲由的勇敢是众所周知的,而如果真的需要去到流亡的哪一种境地,自然是不可能声势浩荡的流亡吧?流亡绝对不是一件可以大张旗鼓的事,只可以悄然而行,而作为武力不佳的孔子,如果只能带一个人流亡,势必要挑弟子中最勇猛的那个人,而不是全部人都带上,毕竟这可不是过家家的事,对吗?
这样调整一下,仿佛又找回了那个因材施教,知人善用的孔子。也找回了那个懂得欣赏人长处的孔子。
再一次感觉到“之乎者也”真不是那么简单的知道字义就行了,也不是想当然而然,更加不是可以人云亦云的读的,必须要带着思考来学习。
不知道我这样的解读,会不会有人愿意相信呢?也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来批判呢?
管不了了,最重要过了自己的内心这关。这样《论语》的学习才可以继续,也才值得继续。好吧!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