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遗卷三(八) 【原书补遗卷三·二四】
支公云:“北人学问,如显处观月。”言其博而寡要,今之考据家也。“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约而能明。”今之著作家也。《世说》称; “王平北相对使人不厌,去后亦不见思。”我道是梅圣俞诗。“王夷甫太鲜明。”我道是东坡诗。“张茂先我所不解。”我道是鲁直诗。
支遁,(314年-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别称支硎,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硎山,后于剡县(今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嵊州一带)沃洲(新昌县)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余。晋哀帝时应诏进京,居东安寺讲道,三年后回剡而卒。精通佛理,有诗文传世。据文献记载,《神骏图》画的是支遁爱马的故事。
《世语新说·文学第四·二十五》:褚季野语孙安国云:“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孙答曰:“南人学问,清通简要。”支道林闻之,曰:“圣贤故所忘言。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
王平北,王乂(yì),(生卒年不详),字叔元。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西晋将领,官至平北将军,故称。曹魏幽州刺史王雄之子,凉州刺史王浑之弟,“竹林七贤”之一——王戎的叔父。
王坦之,(330年-375年),字文度,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东晋名臣,尚书令王述之子。王坦之出身太原王氏,年轻时与郗超齐名,曾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袭父爵蓝田侯,后与谢安等人在朝中抗衡桓温。桓温死后与谢安一同辅政,累迁中书令、领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去世时年仅四十六岁,追赠安北将军,谥号为献。王坦之善书,《淳化阁帖》卷三有其行书四行,亦有文集传世。(朋友指出王平北应指王坦之。《世说新语·赏誉第八·(128)》谢太傅道安北:见之乃不使人厌,然出户去,不复使人思。)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官员、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有《宛陵集》及《毛诗小传》等。
王衍,(256年-311年),字夷甫。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临沂北)人。西晋末年重臣,玄学清谈领袖,曹魏幽州刺史王雄之孙、平北将军王乂之子、司徒王戎堂弟。外表清明俊秀,风姿安详文雅,笃好老庄学说,颇有时名。步入仕途后,官至太尉兼尚书令,又兼领太傅军司。永嘉五年(311年),东海王司马越去世,王衍奉其灵柩返回东海,途中为石勒所俘获。王衍在与石勒交谈时,仍推脱责任,并劝其称帝,石勒大怒,将其与西晋旧臣一同活埋,年五十六。工书法,尤擅行书,《宣和书谱》有其作品《尊夫人帖》。
张华,(232年-300年),字茂先。范阳郡方城县(今河北固安)人。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汉留侯张良的十六世孙。自少贫苦,才学过人。曹魏时,历任太常博士、河南尹丞、佐著作郎、中书郎等职。西晋建立后,拜黄门侍郎,封关内侯,逐渐受到晋武帝的重用。后拜中书令,加散骑常侍。武帝伐吴,以功进封广武县侯。其后遭到排挤,出镇幽州。晋惠帝继位后,累官至司空,封壮武郡公,被皇后贾南风委以朝政。尽忠辅佐,使天下相对安宁。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张华惨遭杀害,年六十九。太安二年(303年),获得平反,追复官爵。工于诗赋,词藻华丽,又雅爱书籍,精于目录学,编纂有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宣和书谱》载有其草书《得书帖》及行书《闻时帖》。明人张溥辑有《张茂先集》。
《世说新语》品藻第九(8):刘令言始入洛,见诸名士而叹曰:“王夷甫太解明(按:《晋书》作“鲜明”),乐彦辅我所敬,张茂先我所不解,周弘武巧于用短,杜方叔拙于用长。”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方人与北方人在脾气性格、处事行为等方面确有不同。而在研究学问方面还有所区别,这倒是第一次听说。人家在近2000年前就有了这个感觉,而我还是初次知道,可见差距。不过,知道了总比不知道强。本条诗话中用了《世语新说》里的对晋朝三位历史人物的评价来比喻北宋梅尧臣、苏东坡、黄庭坚诗,自是别开生面,当然,这只是袁枚本人的看法,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