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入户锁门
今天闺女要写个征文,以“歌颂祖国、赞美家乡、热爱生活”为主题,让我帮忙修改一下。
她的初稿是歌颂祖国的,句子还算通顺,但这样的主题她又能写出什么呢?别说一个孩子,让我们老师来写又能写出什么呢?
缺少真情实感,缺少阅历和知识储备,“祖国”就像是空气一样,对我们很重要,但是,我们又常常意识不到她的存在。祖国这词,太抽象了,只存在于我们的造句当中。
然后我建议闺女,换个主题来写,不如来写写“我的家乡”。家乡,要比祖国小了许多,这也符合写作的规律,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
可是到了实际写作时,闺女还是写不出来。用了一个多小时,写了不到四百个字,我看了看,还是有点空洞。
然后她问我怎样才能写的具体,我便给她举个栗子。
我指着窗外的椿树说:“这有棵树。”这就不是算具体。
而“窗下的墙外,生长着一棵水桶般粗细的椿树,枝上的叶子刚长成半大,一半红一半绿,不知它在这墙外站立了多少个春秋。”这就是具体描写。
听了我的话闺女似乎是懂了些,但还是写不出来,最后生气的放弃了。
韩寒说:为什么你懂得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道理和写作一样,为什么你学了那么多技巧,看了那么多关于写作的书和文章,依然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
答案只有一个:实践!
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本是一件事情,不是两样。
道理人人都懂,其实又并非人人都懂,缺少实践的知识和道理并不是你的能力。
写作也是一样,不是说你懂得了道理或者学了几个套路或技巧就学会了,它是一种能力。既然是能力,就不是靠一两篇文章或一两节课就能掌握的,它需要的是刻意的练习,多次的重复,才能形成。
具体到这篇征文,我的建议还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不要好高骛远,也不宜妄自菲薄。歌颂祖国大于赞美家乡更大于热爱生活,生活无处不在,每个人生活经历截然不同,虽然缺少轰轰烈烈,缺少铭心刻骨,但平常的日子,总有些小事值得我们去热爱,去高兴,所以选题要小些,才不至流于空话和套话。
想要写好文章,需要坚持练习,大量读书,留心生活,细心观察。
古人说:功夫在诗外,于今日的我们作文章亦须如此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