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21 王星
昨天的阅读原创中有提到在童书展获得的另一本夫妻档签名的绘本,就是今天要说的《天啊,错啦!》
初始看到这个绘本名字的时候,就勾起了我很大的好奇心,再看封面上一个个小动物长大了嘴巴非常吃惊的样子,再加上《天啊,错啦!》这个比较口语化、却又颇有听觉冲击力、朗朗上口的名字,到底是发生什么事情呢?
前环衬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江南水乡生活的场景:一台老式方桌、一把摇椅、一个矮凳、两个水杯、两支钢笔、两颗树干上拉起的绳子上挂着衣服和书包,这些都让人们认定,有人曾在此学习,似乎刚刚离去。
其实故事读完后,我们把后环衬放在一起让孩子对比,就知道在前环衬的东西最后都被小动物们拿去干什么了,我们总是能够看到孩子们的认真和快乐。
再看到扉页,故事从这里开始:一栋楼房,黑檐白墙、花意正浓,阳台上晒着衣服……
一阵风来,衣服里有一条红色内裤被吹走了…
内裤在天空跃越过小溪,朝一片红花绿地飞来,地上有一个像人打扮的驴子出现在画面中,它从船上下来吗?又走向何方?看,它抬着头发现了这条红色的内裤。
一阵风把裤衩吹在了小兔子的头上。
“这是什么?哦!一顶帽子!”小兔子说。这顶帽子非常适合小兔子,上面有两个洞,刚好可以把耳朵伸出去,帽檐上还有一圈松紧带,可以防止风把帽子吹走,但图面的框外有一个声音说“错啦,这不是帽子。”--这个话外音是谁说的呢?是看书的我们吗?这样的举动像不像我们几岁的孩子时不时把身边的东西往头上套?
接下来,其它小动物都高兴的把这个风儿送来的礼物当帽子一一试戴,小兔子一一给予评价,要么太小了,要么就太大了,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这帽子真棒。”“这帽子真漂亮!”现在是强化了认识,这是帽子。可画外音却说:“嘿,错啦!这不是帽子。”--这会是驴子说的吗?
出现了更多的动物朋友,看来大家戴起来还挺合适,都很喜欢这顶帽子。大家都知道了这是顶帽子。而画外音,也已经到抓狂了,“天啊,错啦!这不是帽子!”--不知道是谁这么着急?好象有些像我这个焦虑的老母亲…
突然出现了谁?一头驴子。它的样子不同于前面出现的所有动物朋友们。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它是一头“人驴”或者“驴人”。他说这不是帽子是裤衩,还拿出了强有力的“证据”!而与之吻合的是这两页的画外音,“嗯,没错,这是裤衩!”“驴子说得对!”在这里我们可以猜想画外音是什么人说的了吧。
可是我们看兔子,貌似不是很认同的姿势呢~
这下兔子茫然了,彷徨了,他也尝试像人类一样把它当做裤衩穿,但是纠结的东西出来了,尾巴没地儿放了。形势发生了转变,可怜的小兔子迷惑了!而画外音却满意了,“没错!就这么穿!”这当然也是驴子的声音…
兔子照驴子说的做了,可是麻烦也接踵而至。所有的动物们都认为小兔子穿错了——帽子应该戴在脑袋上!于是兔子和猪、刺猬、大象、母鸡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问题来了,兔子的动物朋友们惊讶了,“你怎么了?”“这不对”“那是帽子!”
谁对谁错其实本就没有那么重要,对不同的人来说,适合自己的就是对的。!
小兔子冷静地想了想,有了主意!“哦,我知道了!”它知道了什么?它在做什么?它的行动说明了它的想法。扯去边框,那句画外音“别理他们!这就是裤衩!”被冲出边框的颜料冲得七零八落。小兔子终于打破约束,解放思想。
结尾处也就是后环衬上,所有动物们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戴在头上、穿在身上,只有驴子惊愕不已,也许也陷入了思考
翻开封底发觉了反差,小驴全身穿得像人类一样,鞋子、衣服、裤子,还有领带。封底处加入了两句话:一句是驴子说的,一句不知道是谁说的。驴子在路上不断嘀咕,坚持着自己的立场:“那不是帽子!”而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声音却有着不同的想法:“那就是帽子!”
“那就是帽子!”这句话是小动物们说的吗?还是故事外的“你”的声音?这正是作者的设计,让故事结束后让带给读者思考与回味。没有谁对谁错,不人云亦云,思考本身才是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