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数据中心等数字平台建设,数据壁垒逐步消除,数据融合成为必然趋势,放管服改革已深入各级制度,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已逐步成为常态,因此创建“城市大脑”势在必行。创建“城市大脑”不但能为城市管理赋能、为城市治理增效,也能提高行政办实事效率,节约流程时间,推动审批透明化,让城市治理更精准、更高效、更便捷。但创建“城市大脑”绝不是一朝一夕或者一劳永逸是事情,应从融合、明底、赋能三个方面入手,久久为功、正抓实干、实事求是,在不断完善和细化过程中实实在在提升居民幸福感。
创建“城市大脑”要打通融合“堵点”。城市数据中心覆盖广、信息多、种类杂,更是无形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数据壁垒,就拿禅城区智慧社会治理中心来说,一个数据中心集中管理着全区数据资源,归集超过45亿条数据和244个地图图层,可谓说广、多、杂。想要处理好这些,建立运行通畅的数据中心,就要打通创建“城市大脑”的融合“堵点”,做到互联互通共享。更新软件,将市区镇(街道)三级数据进行共享,把部门和社区数据进行归集,形成一张网一张图,实现人、物、地、事、组织等数据一体化;强化硬件,从招聘、培训、锻炼、考核等方面入手,建立严入、培养、评选机制,建立一支负责、热心、专业的网格员队伍;注重研判,明确重点时间、重要地点、重大活动的应急处突办法,对关键点提前布控,既要降低紧急事件的发生、更要做好紧急事件的化解,做到高效联动、精准决策,为市民排忧解难。
创建“城市大脑”要夯实底数“基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城市大脑”犹如人之大脑,正确的信息摄入能够得出较为正确的反馈行动,偏差和错误的信息摄入必然得不出教优的结果,甚至得出错误的判断,进而导致行动的错误。摄入正确的信息底数就要细化、简化、精化采集流程,创新数据生态,让数据多跑路、基层少填报。细化数据采集项,从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重点领域出发,在人员采集、数据赠别、抽样核实上下功夫,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简化数据重复率,建设一网协同机制,建设基层采集员的采集次数和重复采集现象,为基层工作者减负;精化数据应用性,收集好的数据要及时研究,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将潜在问题化解、及时处理小事,遏制大事再扩大,充分利用好基层工作者劳动成果。
创建“城市大脑”要增添地域“亮点”。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于地域位置的不同和文化民俗的差异,导致不同群体有着一些不同的需求,若不加甄别、不加区分,就很难将政策方法精准落地,所以,在创建“城市大脑”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因需定策、因实定速,切不可急功近利,一味求成,这样必将戛然而止。做到稳步推进,居民对新事物的接受是需要时间和时间验证的,智能化赋能的过程中要保留之前的办事渠道,为高龄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留足活动空间;做到问题导向,及时发现“城市大脑”运行过程中的漏洞和不足,科学分析、合理更新、反复尝试,以居民的需求为基础,强体验、简流程、省时间,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美好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高效智能的“城市大脑”是发展路径,更是必然趋势,只要将创建“城市大脑”的融合、明底、赋能三个方面做好,相信社区服务会更精准、基层工作会更清晰、城市治理会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