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三一)
某太史掌教金陵,戒其门人曰:“诗须学韩、苏大家,一读温、李,便终身入下流矣。”余笑曰:“如温、李方是真才,力量还在韩、苏之上。”太史愕然。余曰:“韩、苏官皆尚书、侍郎,力足以传其身后之名。温、李皆末僚贱职,无门生故吏为之推挽,公然名传至今,非其力量尚在韩、苏之上乎?且学温、李者,唐有韩偓,宋有刘筠、杨亿,皆忠清鲠亮人也。一代名臣,如寇莱公、文潞公、赵清献公,皆西昆诗体,专学温、李者也,得谓之下流乎?”
韩、苏,指韩愈、苏东坡。
温、李,指温庭筠、李商隐。
如,此处意思为应当。例:《左传》:君若爱司马,则如亡。
末僚,汉语词汇,解释是低级僚属,常用作谦词。南朝梁鲍至《奉和往虎窟山寺》:“复兹承乏者,颁名厕末僚。”
推挽, 释义:1、前牵后推,使物体向前。后泛指搬运,运输。2、推荐;引荐。
公然,犹竟然。例:郭沫若《三诗人之死》:“我突然想起关在玄关里的两位诗人来,我跑去看时,公然不见了!”
韩偓,(约842年~约923年),晚唐五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其诗多写艳情,称为“香奁体”。
刘筠,(971年—1031年),字子仪,大名(今属河北)人。宋真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进士。初授馆陶县县尉,后为翰林学士承旨、权判都省。又以龙图阁直学士再知庐州。死后谥文恭。文与杨亿齐名,当时号称“杨刘”。
杨亿,(974~1020年),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北宋文学家,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性耿介,尚气节。年十一,宋太宗闻其名,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中,赐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天禧四年卒,年四十七,谥号为文。博览强记,尤长于典章制度。曾参预修《太宗实录》,主修《册府元龟》。今存《武夷新集》、《浦城遗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萃要》、《杨文公谈苑》15卷。
忠清鲠亮,忠清,指忠诚廉政;鲠亮,指谅直、刚直诚实。语出宋苏轼《议学校贡举状》:“近世士大夫,文章华靡者,莫如杨亿,使杨亿尚在,则忠清鲠亮之士也,岂得以华靡少之。”
寇凖,(961年—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太宗重用,三十二岁时拜枢密副使,旋即升任参知政事。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被丁谓等人排挤,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 (1023年),病逝于雷州。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下诏为其立神道碑,并亲于碑首撰“旌忠”字,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愍”,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寇准善诗能文,其七绝诗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
文彦博,(1006年-1097年),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市)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天圣五年(1027年),文彦博进士及第,历任殿中侍御史、转运副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因讨平王则起义之功,升任同平章事(宰相)。皇祐三年(1051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1055年)复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几经升迁贬谪,绍圣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去世,年九十二。文彦博历仕仁、英、神、哲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年。任殿中侍御史期间,秉公执法。为相期间,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被世人称为贤相。有《文潞公集》四十卷。《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赵抃,(1008年-1084年),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北宋名臣。景祐元年(1034年),登进士第,除武安军节度推官。官至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晚年历知杭州、青州等地。元丰二年(1079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赵清献公集》。
本人翻译:
某翰林督学于金陵,告诫其门下弟子说:“诗必须学韩愈、苏轼这样的大家,一学温庭筠、李商隐的诗,便终身进入下等末流了。”我笑着说:“应当说温、李才是有真才实学的,才气功力还在韩、苏之上。”翰林闻听之后惊讶不已。我说:“韩、苏的官职都是尚书、侍郎这样的高官,其权力与影响足以传播其身后之名。温、李则担任的都是低微官职,没有门生故吏为他们宣传推广,竟然诗名流传至今,难道不是因为其才气功力在韩、苏之上的缘故?况且学习温、李诗的人,唐朝有韩偓,宋朝有刘筠、杨亿,皆为忠清鲠亮之人。一代名臣,如寇准、文彦博、赵抃,诗作均是西昆诗体,专门学习温、李之诗,能够说他们入了下等末流吗?”
真老实人言:
诗家风格,各有千秋,不应有上等下流之分。某些诗家风格可能更加适宜传播正能量、歌颂主旋律,因而被朝廷官员视为正宗、大家而极力推崇。袁枚作为性灵派诗人,对此则不以为然,用事实驳斥了这种说法。在此,袁枚还提出了一个权位与诗名的关系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千百年来布衣诗人最痛苦的一个问题。无权无势无影响,缺钱缺人缺推广。默默无闻写了一辈子,最后,一生心血湮灭在历史尘埃之中。好在现今有了网络与自媒体,不管怎样,还是有了一些推广渠道。勤奋耕耘,或许还是可以脱颖而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