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金被誉为“畅销霸主”、“恐怖小说之王”,从1973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至今,几乎每部作品都畅销,过百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出书犹如印钞票。
虽然斯蒂芬•金一生写过许多恐怖小说,但1992年他却出版了一本与以往不同的的《四季奇谭》,全书由《春天的希望~肖申克的救赎》《夏日沉沦~纳粹高徒》《不再纯真的秋天~尸体》《暮冬重生~呼—吸—呼—吸》四篇小说组成,题材并非是其以往熟悉的恐怖元素,他后来透露:“我花在上面的精神比任何一本书都多。”
而这本书传入中国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取《四级奇谭》中的第一个故事名未书名,将书名定为《肖申克的救赎》。而今天我要分享的正是其中的第二个中篇小说,夏日沉沦~《纳粹高徒》。
相较于《肖申克救赎》看完后带给人的那种抗争不息,追寻光明与希望的向上精神,第二个故事《纳粹高徒》带给人的则是陷入深渊时无所作为最后被深渊吞噬的绝望,这是一个令人细思极恐的成长故事,用我自己的话来说这个故事后劲十足,在初次读完后给我带来的冲击不亚于《肖申克的救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从光明向黑暗沉沦的故事。
主角托德.鲍登一个十分阳光帅气的少年,在别人眼里他外貌出众,成绩优异,家庭幸福美满,拥有无限光明的未来。但这个孩子的内心却从不被任何人所窥视,按理说这个年纪的孩子心思应该是比较单纯,天真的。但是他却是与众不同的一个,孩子的外表下,隐隐浮动着对战争深处黑暗的渴望 。当托德第一次读到关于二战的杂志的时候的描述,书中又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描述:“”就像一把钥匙插对了锁,或像第一次谈恋爱一样。”
托德很聪明,也具有侦探家细腻谨慎,耐心冷静的特质。所以他凭着这些特质找上了一个风烛残年,江河日下的老人,老人的外表下,是被局势压迫锁住的残忍与狂妄。这个老人叫杜山德,他曾是二战时期,巴汀集中营的纳粹军官,屠杀过无数犹太人,战后,他逃脱追捕,流亡到缅因州,隐姓埋名成为美国公民。托德打破了杜山德平静的生活,他掌握了杜山德的身份秘密,为了保护自己,杜山德答应了托德的变态要求:为他讲述纳粹在集中营中最残忍的屠杀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托德表现出了惊人的沉着与谋略,拿老纳粹的身份作为筹码换取听故事的权利。与众不同的兴趣,托德喜欢听战争中最瘆人的部分,他花了数个月的时间,把作为集中营指挥官曾指挥的一切惨无人道的事情听了进去。在这几个个月,他们彼此都备具煎熬,相互拉锯抗衡,却又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取暖”,慰藉心灵。托德挖出了杜山德的魔鬼本性,杜山德指引着托德走入黑暗。
与魔鬼为伍的人,要小心自己不要成为魔鬼。然而,托德却从不怀疑会被魔鬼反噬,他如饥似渴地从杜山德那里听到集中营所发生的恐怖事件,并从中获得快感,变态的趣味,与他这个年纪是不相符的。
其中,有一场“制服诱惑”的戏,少年送给老人一套纳粹军装,并呵斥他穿上,强迫他按照口号做动作,老人在快节奏的口号中渐渐找到了当时的感觉,仿佛他又回到了集中营,又做回了纳粹头子,铿锵有力,神采奕奕。杜山德时隔多年,再次举起刀子,化身刽子手,酒窖里洒满鲜血与阴暗。托德内心的邪恶也蠢蠢欲动,终于挥刀直下,以致再也收不回手,一失足,千古恨。
一个是八十岁高龄的老人;一个是十六七岁的优秀少年。
但是无论是八十,还是十八,他们其实都是内心崇拜血腥,渴望暴力的人。但最终两个恶魔都迎来了自己的结局,杜山德自杀身亡,托德在杀害了前来家访调查的老师后,拿起枪在路上展开了杀戮,最终在桥上被警方当场击毙。
看完全书,我思考良多,人性善恶论,争执了几千年,终究无果。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真实案例却比比皆是。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恶魔,在打开恶魔的牢笼之前,可能不会意识到里面装的是恶魔。但是与恶魔相处久了,就会浑然一体。正如托尔金所说,别不当一回事,你以为这是小兴趣吗?你认为那不是“恶”吗?不,你不会知道恶一开始是什么样子的。等你知道了你就已经深陷其中了。就像毒品、赌博等一样,许多人抱着“尝试一下,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心里下去接近赌毒,最后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所以,千万不要触碰人性的底线,不要与恶魔交换那副对戒。
最后,我还想说的一点就是多与父母或家人沟通。在小说中,托德有无数次回头的机会,但他越陷越深,将自己完全沉浸其中,将自己伪装的一面展示给家人,不与家人敞开心扉的交谈,最终坠入万劫不复境地。当我们感觉一个人无法忍受,内心有许多情绪无处释放时,多和家人聊聊天,家人们总能帮助你走出阴霾,家是我们身后永远明亮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