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海燕,可能很多人都会联想起不屈不挠与黑暗势力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这个印象很可能来自高尔基所著,广为传颂但大多数人都只能记住开头和结尾的那首诗。不同文化中同一个事物代表的意向也不尽相同,海燕也可能代表一种截然相反的意向,比如以下这首诗: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从艺术角度讲,这是一首厉害到值得全文背诵的诗,每一句都在写海燕,确又是在写自己。对偶精致,语言细腻,很有张九龄娓娓道来的风格。诗的中心思想是用海燕自比,所自己只是短暂无知的混进了华堂,没有心思冒犯鹰隼大爷,请大爷不知者不罪高抬贵手,表达了对恶势力果断低头认怂的精神。这个张九龄一代贤臣的形象很不相符,至少跟有些人心中正邪不两立的观点大相径庭,那么我们来仔细看看这首诗的背景:
”阮阅《诗话总龟》卷十七引《明皇杂录》,说张九龄在相,有謇谔匪躬之诚。明皇怠于政事,李林甫阴中伤之。方秋,明皇令高力士持白羽扇赐焉。九龄作《归燕诗》贻林甫。”
也就是说因为得罪了李林甫,在李林甫的中伤下,皇帝赐给了张九龄白羽扇。官场的事啊讲究个脸面,那白羽扇的意思就是用不到的东西,无论扇子多么优质,到了秋天就只能收起来。像是特别著名的“何事秋风悲画扇”就是用了这样一个意向,这个典故出自汉代的一首诗: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张九龄当时的境遇就是已经被明皇明示你已经没啥用了,在当时那个社会,统治者的喜好可以轻易影响一个人的前途甚至生死,从心当然也可以理解。道德标准立的太高,往往可能损害这种道德,一时的动摇也是人之常情,不能以此掩盖张九龄正直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