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感是什么?百度百科是这样阐述的:自卑感是一种不能自助的复杂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A.阿德勒对自卑感有特殊的解释,称其为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自认为自己的能力、环境和天赋不如别人,以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情绪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自卑心理即是驱使人变得更优秀的力量,又是阻碍自己尝试成功的利剑。自卑情感,可通过调整认识,增强信心和给予支持而消除。这种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主要因素),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遇到有错误的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这样导致他们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但自卑感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坏事。他认为,正是自卑感激励了人不断寻求控制感、力求完美和克服自卑,这是人类的本能。
是的,这样的本能,让我开始去探索认识自我,疗愈成长起来。通过深挖自卑感存在来源,也逐渐清晰问题的症结。
1、来源于父母长期的否定。父母就是天生的催眠大师,长期的否定催眠深入骨头并且钙化。是的,所以自卑感,于我而言,算是熟悉的老朋友吧。“这点小事都做不了,真没用”、“你看看那个谁家的孩子,每次都可以考得那么高分,你怎么就那么笨呢”、“什么事情都不会,没鬼用”........从小,我就在父母如此悲催的唠叨催眠下勾搭上了自卑,并与之形影不离,甚至内化至入肺入脑入身入心。即使成年后在面对处理很多日常生活事情的时候,其实原本是有能力去完成的,但是由于潜意识也已经默认了自己的无能为了,认可了父母所说的“你就是一个什么事情都不会做,也做不好的笨小孩”的信念。这样的信念促使老朋友自卑感总会在关键时刻蹦出来,指着我的鼻尖进行质疑和讽刺,“你不用去尝试做了,反正也是失败的”,“你就是那么没用的,就任由家人帮你选择帮你安排好了就行了”。怀着这样忐忑不安的心态,诺诺唯唯地去尝试,一旦弄砸了,自卑感便前来安慰道,“果然如此,你还是别折腾了,像以前那样就好了,反正也有人照顾着你”。于是,自卑感越来越深入到骨头,到血液,而且还不断衍生副产品。就像《安然铭恩》这本书所说“自卑。烙在骨子里的自卑。会生出很多东西,敏感,脆弱,更多的是怜悯。”
2、来源于与他人的比较。人与人之间总会不由自主地主动比较或者是被动比较。小时候,常常因“别人家的孩子”而被动性地比较,心口已撕开一道裂缝。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却有意识抑或无意识地选择了主动比较。比颜值,比成绩,比能力,比财富,比爱情,各种各样的比较,而且还喜欢拿自己的短板去比他人的长板,给自己挖了一个深坑,主动地跳了进去,把心口撕扯得更猛烈些。
3、来源于与自己的对抗。父母的否定和与他人的比较,最终演化为自我的否定和对抗。当有了使自己自卑的缺点后,对这个缺点极度不认可不接纳,不断指责父母,指责他人,也指责自己。过度地自我对抗,如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越想对抗摆脱,由此产生的自卑感也就越强烈,于是在自卑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从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某网友说,自卑,历来送给人间两样东西:爱的期盼,与怨愤的积累。爱原就是自卑弃暗投明的时刻。自卑,或者在自卑的洞穴里步步深陷,或者转身,在爱的路途上迎候解放。
深陷抑或转身,选择权在手中,而爱就在转角处。
转身,学习着去理解父母,与父母和解。也许我们不喜欢甚至厌恶,深深地抱怨父母教育观念和方式,怨恨他们造就如今的自己。也许小时候,实在是没有能力去做些什么,但如今,作为成年人,是可以选择成长的。父母成长背景的不同导致观念的不同,但只需要知道他们的出发点都是源自于爱,他们有他们观念形成的缘由,正如我们自卑感形成的缘由般。我们无法改变他人的观念,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观念,尝试站在父母的成长背景去理解所思所行,那一刻至少会心宽倘然。
转身,学习着比较自己的进步。不再去想着拿自己的短板去比较他人的长板,而是认真地学习成长、认真地记录生活,认真地比较进步。一天比一天,一月比一月,一年比一年,让自己更加丰盛美好,更加闪耀动人。
转身,学习着认识自己,接纳自我。通过日常察觉,看见自己的不完美,不惧怕不对抗,只是静静地察觉,愉悦地接纳,有知觉的实修重写,无知觉的转化。
转身,播下学习成长的种子,从自卑感里开出一朵花,在爱的路途上迎候解放。
当然,转身了,不代表就完完全全地摆脱了自卑感的跟随。
自卑感,如影随形,一直都在。有时候依旧让人主动跳入痛苦泥坑,只是现在泥坑里多了一把长梯,泥坑外多了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