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遇见,
用文字记录思考,
用时间雕刻生命。
全文1500字,阅读需要3分钟。
给人贴标签,是一件大家经常做但未必清醒意识的一件事,不管是成人还是小孩。
于是就有一个问题:
作为成年人,我们愿意被贴上了什么样的标签?我们的孩子,我们希望现在或将来被贴上什么样的标签?
人的评价有很多标准,比如勤奋、懒惰,聪明、愚蠢,正直、猥琐,勇敢、胆小,等等。但我只想用两个:有用、有趣。
如果做一个简单的二维分类,会有4种排列组合:
人/事 | 有用 | 无用 |
---|---|---|
有趣 | 有用且有趣 | 有趣但无用 |
无趣 | 有用但无趣 | 无用也无趣 |
当然,这是个极粗糙的分类。有用和有趣的标准很主观,现实里恐怕既没有绝对无用的人,也没有绝对无趣的人。
我猜你看到这个表格后,肯定希望自己或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有用且有趣的人,或者能够做有用且有趣的事~
只是中国人在文化上似乎更加强调有用,尤其在与欧美文化比较后,常常会发现:
咦,怎么有那么多吃饱了撑得没事干的人,整天捣鼓那些没用的事?
小时候,我们经常被教导,长大后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活着就要对别人有用,对社会有用,对国家有用,似乎是刻入基因的信仰。
那仅仅有用够不够呢?也许,20年前是够的吧。但是时代变了。你看,党和国家已经把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主要矛盾的表述修改了,突出强调: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里,光是有用肯定不够吧,总还得有趣才行!
那怎样才算有趣呢?
看电视,旅游,打游戏,看电影,尝美食……你看这些年来,商家为了让我们过上美好生活,也是费心了心思。
可是你有没有觉得,这样一路下来,生活好像并没有变得多有趣啊,自己好像也没有变得更有趣啊!
相信我,你并不孤独。我也有这样的感受,而且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那到底该怎么办呢?我的答案是:做有趣的事,装有趣的人。
不妨先看看100年前,梁启超先生是怎么说的。他在1922年发表了一篇关于做学问的文章,讲了如何把做学问当成趣味:
- 无所为而为。要以兴趣始,以兴趣终。如果为了某种目的,就很难持久且有趣。
- 不息。就像上瘾一样,每天都拿出一些时间来做。
- 深入。选定一个方向,深入钻研,不怕范围窄,不怕问题难,一层一层地钻进去。
- 找朋友。就像摩擦生电,找到嗜好相同的朋友,经常交流,会摩擦出更大的趣味。
顺着任公的建议,要做有趣的事至少要抓住这样3点:
- 别太功利,甚至可以是完全没用。
- 主动、持续地做,尽可能往专业水准去做,才能体会到最大的趣味。
- 找到臭味相投的朋友,相互砥砺。
这样来看,写作、演讲、器乐、画画等,都可以拿来作为终身陪伴的嗜好。
说到这,想起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成长之路。他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每天写500字,中学写1000字,高中写2000字,大学写3000字。
还有007不写就出局,一个2016年发起的线上写作社群,口号是:7天1篇写7年,写完7年去南极。至今已吸引10000余人参加。
这些事都不难,但都需要持续用力。一旦做起来,钻进去,自己就会感受到一分努力有一分收获的喜悦,还会成为别人眼中有趣的人。
说了如何做有趣的事,那怎么做有趣的人呢?
当然,如果能够持续做有趣的事,自然就是有趣的人,只是需要用长期视角来观察。
如果想更快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呢?搜狗和知乎里有很多类似的提问,也有一些有价值的回答。比如,有人认为:
见多识广、性格开朗、会幽默、懂鉴赏、有爱好、有原则、善沟通。
看到这个清单,你肯定觉得:做个有趣的人难度挺大。放心,你并不孤独。
难度大,价值才更高。如果认可这个标准,那就有了努力的方向,至少可以装个有趣的人。装的时间久了,我们就成了有趣的人。
比如,见多识广,这个多读书可以做到,那就每天读起来呗;性格开朗,至少可以每天提醒自己,对陌生人笑笑,对身边的人好点,遇事多想解决办法;会幽默,至少可以留心一些故事和段子,有机会也讲讲呗……
总之,有趣的事需要自己一点一点做出来,有趣的人需要自己一点一点地装起来。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hold得住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活出自己的小确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