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青又青
麦子黄又黄
男女老少割麦忙
一家大小喜洋洋
……
麦子黄了。麦子割了。麦子收仓了。棉花白了。棉花摘了。棉花纺成布了。
乡村里少有的清闲。母亲这时候却闲不着,她准备好了五齿钉耙、竹篓、蛇皮袋,准备捡漏。捡漏是母亲的发明:乡村里农田里收割之后,总会有些漏些什么,有时是深埋在地里没有挖走的红薯,有时是洒落在地里的花生,有时候是洒落地里的谷穗和麦穗儿。
出发了,她摸摸我的头。
“这日头好,谷子要记得翻啊!晒好了,过年给你们炸米炮、蒸馒头。”她怒了努嘴,目光指向晒在屋子前面金黄的稻谷、小麦。
“别人地里的东西,能拿么?”我有些担心。
“没事。不捡回来,也烂在地里了。那是糟蹋。”她使劲地点了点头。
“回到家里,给你们做炒苕片。”
我们那儿把红薯叫做“苕”。这是骂人的词。一个人脑袋不转弯,别人就会说,这个人“苕”。只不过,我们还是喜欢吃“苕”,把它埋在米饭里,放在柴火灶里的大铁锅里做成闷饭,味道一流。整锅的米饭,沾染了红薯的清香,香甜香甜,挨锅的红薯起了“锅巴”,沾着米粒,吃起来,脆,香。苕片更是令我们馋嘴的零食,在锅里炒过,脆香脆香的。
母亲背着竹篓,拧着蛇皮袋,拿着钉耙,消失在房子那片茂密的树林里。我看了看太阳,秋天的太阳,不是那么耀眼,但是多盯一下,也让人头晕目眩。低下头,我看了看晒在院子里的麦子和稻谷,它们在阳光下,饱满,乖巧,散发着迷人的暗金色的光芒,也令人头晕目眩。我找来靠墙的木耙子,把谷子和麦子翻了个身,边翻边想:把它们晒得嘎嘣嘎嘣的,母亲就能做好吃的米泡,好吃的馒头了。当然,还有母亲从地里捡漏回来的红薯、花生。一想到吃,我竟然嘿嘿地笑了起来。
晒谷子,有些无聊,但并非清闲的事。鸟雀来了,你要赶。是那种恼人的麻雀,你猛地“呼哧”一声,它就展开翅膀飞到附近的树上、屋檐上,没过一会儿,又飞下来,小心地踱着步,偷偷接近满院子的稻谷,吃一粒,然后抬起头张望你,见你没有动静,就埋起头猛啄起来。鸡鸭也来凑热闹,贼眉鼠眼地往院子里挤,稍不留心,就飞也似的跳到晒谷子的竹垫上,堂而皇之地啄食起来。起始,我扯开嗓门吆喝,吓它们,它们也怕,扑扇着翅膀走向别处。后来,它们胆子越来越大,对我的吆喝和扯起的嗓门置若罔闻,我照常驱赶,它们照常偷吃。干脆,我拿了只长竹竿,坐在院子里,照守着满院子的金灿灿的谷子、麦子。要是鸟雀敢靠近,我就如关公耍大刀一样,把长竹竿舞起来,那些鸟雀、鸡鸭,大概觉得我发火了,倒也不敢靠近了。
太阳有脚,它慢慢地挪移,很快,日头就走到了门前侧船山的上面了。该收谷子和麦子了,我用木耙把谷子和麦子拢起来,找来撮箕,一撮箕一撮箕地装,然后,把谷子和麦子倒进蛇皮袋子里。这时,我喜欢把自己的手插进装满谷子和麦子的蛇皮袋子的里,谷子和麦子被太阳晒得暖暖的,摸上去,舒服极了。甚至,还会学父亲模样,捏起一颗饱满的谷子,放进嘴里,用牙齿把谷子咬开,感受它脆蹦蹦的感觉。
“真晒好了!”将谷粒吐出嘴,我拍了拍上沾染的灰。
“真晒好了么?明天不需要晒?”不知什么时候,母亲回来了。
她的头发有些凌乱。背上,背着蛇皮袋子,袋子鼓一块凹一块的。手上还拿着钉耙,钉耙银亮银亮的,而她的手,却沾满了泥巴。
“呶!今天的收获。你去把蛇皮袋里的红薯和花生倒出来,捡几个洗干净,我们今天做红薯闷饭吃。我去洗个手。”母亲放下袋子,进了厨房。
我解开了系蛇皮袋的红绳,拧着袋子的尾端,一扯,蛇皮袋子的红薯和花生都滚了出来。红薯并不多,大部分个头也不大,只有少数几个,个头奇大,挤在红薯堆中,格外突兀,格外显眼。花生更少,在红薯与红薯的缝隙中,只要想认真地数,恐怕是能数得清楚数量的。我有些失望:忙了一个下午,怎么这么少的收获?
“有就不错了!家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哪能漏下能吃得东西呢!”母亲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
“来,这几个大的红薯我们来做苕片吃,小的就做红薯闷饭。”她用筲箕捡了些小的红薯,然后进厨房忙碌起来。
母亲手脚利索,生火、洗菜、淘米、切菜,不出大半个时辰,大灶上的铁锅就“嗞嗞”地冒着热气,一阵红薯的香味弥漫在厨房,屋子了。我们兄妹三早就端着大瓷碗,守候在灶边,等待着母亲揭起锅盖。“不要慌,每个人都有!”母亲拿起锅铲,将锅底的红薯翻到了米饭上,然后,又将混合着红薯的米饭一铲一铲地铲到我们的饭碗里。米饭吸收了红薯的香,沾染了红薯的金黄,香且色泽漂亮,还不等上桌,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拿起碗中的红薯,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看你们,几百年没吃过东西,小心,噎着。”母亲笑咪咪地看着我们。
几百年没吃过东西就几百年没吃过东西,我们不管不顾,各自寻了个小板凳,蹲着,甩开膀子,吃了起来。母亲、父亲也端了碗,坐在桌边,他们好像并不着急着吃,吃一口,然后看我们几眼,笑眯眯,不知道为什么那么高兴。母亲其实也炒了个菜,炒豌豆,可是我们没吃几颗。一锅红薯闷饭,就足以让我们忘记先前喜欢吃的了。一锅饭,很快就见底了,我们还有些意欲未尽,还想吃,但是摸摸肚子,已经滚圆滚圆了。
天气晴朗,母亲还会为我们做苕片。做苕片不是做红薯闷饭,工序复杂着呢!母亲把“捡漏”来得几个大红薯,放在锅里蒸熟,然后把它切片。切片可是要手艺的,蒸熟的红薯不好切,刀下慢了或者快了,红薯就散开了,不成片,只有不快不慢才切得均匀。母亲切红薯片时,还会将刀上抹一些油,她说:这样切片,红薯不容易散,成片,红薯片上粘上油,放在锅里炒,好炒也好吃。切成片后,然后将红薯片阴干,再拿到阳光下晒,这工序也不能错乱的,先在阳光下晒,红薯片容易打蔫,变形,炒出来就不是那么好吃了。
等了好几天,我们才吃上母亲炒的“苕”片。这是秋冬交接时我们最好的杂末儿。母亲把苕片封在瓷坛中,我们嘴馋时,随时掏出一把,放在口袋中,一片片地吃,然后,咀嚼,回味。还会给别的小伙伴们吃,得意洋洋,傲娇得像小皇帝。
我曾跟着母亲捡了一次“漏”。秋冬交接的土地,光秃秃的荒凉。地里的麦茬枯黄,红薯叶早就在阵阵秋风中失了颜色,如老人肌肤般皲裂。母亲弯着腰,用五齿钉耙挖着,认真地搜寻着她认为有红薯、有花生的每一块土地。朔风紧,冬正凉,她的汗水却顺着额头,淌下来,然后摔进黑黑的泥土。她那佝偻的背影,令我想起了弓,而她,就是这样无怨无悔地将自己射进岁月里,从汗水里,从日子里,掏出一些温暖和慰藉出来,来哺育自己的儿女。几个小小的红薯,吃着简单,实之来之不易啊!我没有说话,也学着母亲,一遍遍认真地挖起来。
母亲年年“捡漏”,而我们,年年有红薯闷饭、苕片吃。只是后来的我们,学会了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