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阅读久违的《猫》一文:
猫 作者:郑振铎
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忧郁。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同来。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黄色小猫吸引去了。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得好几次。每次总要寻找了一回,方才寻到。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把它抱了下来。一放手,又极快地爬上去了。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
某一日清晨,我起床来,披了衣下楼,没有看见小猫,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
“三妹,小猫呢?”
她慌忙地跑下楼来,答道:“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家里的人都忙乱的在寻找,但终于不见。
李嫂道;“我一早起来开门,还见它在厅上。烧饭时,才不见了它。”
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婶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
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归途的。
午饭时,张婶诉说道:“刚才遇到隔壁周家的丫头,她说,早上看见我家的小猫在门外,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
于是这个亡失证实了。三妹很不高兴的咕噜着道:“他们看见了,为什么不出来阻止?他们明晓得它是我家的!”
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扳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今年是第三次教《猫》这篇课文,从备课到上课,在与学生探讨中,对于这篇课文的解读比之前教的更有一层。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期待大家能分享阅读感受。
回顾自己前两次教授课文时,只是把它当作一篇阅读课文来教,按照教学目标来展开,学生能够概述与解说出对动物生命的珍视,这就算是对这篇课文基本完整的讲授。然而这次在备课时,我却莫名地从另个角度来展开。也许是因为这些年来经历的事儿太多了 ,见惯了人情冷暖。也许是因为来到这个千年古城,工作节奏慢下来了,给予了我更多的思考。也许是因为这里的孩子还没有被完全压制了的灵性默默地带着我重视这篇文章……总之,这种授课的心境很难得。
都说语文书是一把刀,岁月与经历是告诉我们这把刀多锋利。解读这篇文章时,我从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1、与猫悲剧有关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我”和妻子;次要人物:张妈、李妈、三妹。
大多学生对“一向喜欢猫的三妹”是不解她为何与猫悲剧有关。经过探讨,他们明白了原来爱猫的三妹其实是活泼可爱的猫,而不是丑猫。能够解读到这点,对文章的感悟又加深了一点。他们最后明白:“我”和妻子是猫悲剧的制造者。张妈是猫悲剧的沉默者。李妈是猫悲剧的旁观者。三妹是猫悲剧的引路人。
2、如果有个机会能够救猫,你愿意成为哪个:“我”、妻子、张妈、李妈、三妹、猫、鸟
学生会根据对课文解读选自不同角色来救猫。有学生说,“我会选‘我’,做为一家之主,应该是明察秋毫,而不主观臆测。”有学生说,“我会选妻子,不应该妄下定论,伤害无辜。”有学生选择张妈,他不想与课文的张妈一样,沉默地对待与自己处境相当的“猫”(张妈是被责怪而默默无言,猫是被嫌弃而无法苦诉)。有学生选择李妈,不想与李妈一样做个麻木不仁的看戏才。有学生选择猫,“我会选猫,我要张开嘴,自证清白。”有学会选择鸟,“我会选鸟,把所有的真想告诉大家。”
3、如果在现实中,你遇到类似的事情,需要你来做选择面对真相,你选择怎么做呢?
当这个问题一抛开,学生们沉默下,他们在深思:我会怎么做?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它直击的是人心。当自己真正面对事情,我们的真实做法又是如何呢?坐着,站着,躺着,怎样解说都能头头是道,然而真正行动起来,又有多少人是直面真相的勇士呢?这需要多大的胆气与多深的共情呢?
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们,你们会怎么做呢?
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能够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我觉得这点就够。没想到过了一天之后,学生会在课下来和我再次讨论对“三妹”的看法,认为她是刽子手。教参书上不是这样定义的,试题的答案也不是这个的。但,这就是教学的快乐,不在于只为了试卷上的那么一点分数,或是与所谓的参考答案是否一模一样。生命的意义是广阔,于是语文的天地是广阔。
当下课钟声响时,我和学生们总结了这篇课文:猫最后死在邻家的屋顶上。为什么呢?只因我们一丝善念:仅担心它在冬天里被冻死或饿死而才收着它。“我家”的举手之劳,对于猫来说却是“生命之恩”,因此,它即使被冤枉,仍牵挂着我家。我家的冷与丑猫的暖形成了鲜明对比。 人性的自私是不可宽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可能就是这只丑猫、或是文中的“我”、或是张妈、或是李妈、或是妻子、或是三妹,很可能处理很纠结的处境,老师希望大家那能够多点爱、多点尊重、多点平等,才能少些愧疚与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