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辉老师在《语文课型与语文教学》中第一节已经介绍过评价鉴赏课,只不过把评价鉴赏课分成评价课和鉴赏课,并对鉴赏课分析的更为详细。今天共读《关于鉴赏课:由一个教学设计想到的》这一章节,罗老师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的:
一、这是一个具有开拓性的教学设计
二、对鉴赏知识点的学理分析
三、鉴赏点选点的合理性
四、补充意见
罗老师说,无论是文本分析还是评价鉴赏课,都必须始终保持理性、确保心智的清醒、分析的合理和判断的明智。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课型杂糅的现象十分普遍,真正称得上“鉴赏课”的几乎没有。冯胜兰老师教学设计选择的是《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这三篇课文的语言进行了整合,上了一节名副其实的“鉴赏课”,鉴赏点就是欣赏其语言的“典雅之美”。这一点值得我深思,针对此种情况,浅谈一下我的一点思考。
首先,对于“典雅”一词,罗老师已经解释的够透彻了。他说“从构词上说,“典”就是典据,有根柢,有文化底蕴。“雅”就是纯正,规范庄重,不浅俗。关于典雅,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也做解释:“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熔式经诰”就是要有典据,语言规范,措辞雅正;“方轨儒门”就是思想内容符合儒家义理,庄重不俗。这样看来,刘勰的“典雅”,是依据文化传统的权威所塑造出来的经典话表达范式。因此,品鉴《三峡》、《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这三篇文章语言的典雅之美,采用刘勰的观点更恰当。
其次,鉴赏课必须有个“鉴赏点”。下面对于《三峡》《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的语言的“典雅之美”,慢慢品鉴。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的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其用语言简意赅,生动传神。那么郦道元《三峡》中语言的“典雅之美”美在何处呢?我们不妨走进美文《三峡》,领略本文的语言之美。
生动传神的语言用词,别有一般“典雅”之美。先看对三峡的山的描绘:“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山的高峻、连绵特点自然而然写出来了。夏天的水,作者在写夏水时,用词简单干净,没有任何拖泥带水之势:“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尤其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两处,把夏水“凶险、迅疾“的特点就在几个短语中彰显出来。三峡春冬之景,更相印成趣,“绝巘多生怪柏”简简单单的一句,以“绝”字状山,“怪”字言柏。“清荣峻茂”这四个字别又一般韵味,把三峡的水、树、山、草写的颇有特色。“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极言三峡的秋的凄婉之美。
《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是南北朝时期骈体文登经典名篇,语言骈散结合,清新自然,生动流畅,堪称是六朝山水小品文名作。
《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两篇文章的标题里都含有“书”,“书”即书信,古代一种文体,多记事陈情。所以,从标题上不难发现,《答谢中书书》是回复谢中书的信。《与朱元思书》是写给朱元思的信。
从语言风格上来看,《答谢中书书》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和《与朱元思书》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些四字成句,辞工句丽,音韵铿锵,文采生动。有比喻和夸张,又有对偶句式,语意密集,描摹准确细腻,因此给人一种精致典雅、简洁生动之美。且在《与朱元思书》一文中还有叠词点使用,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所以,《与朱元思书》和《答谢中书书》这两篇美文的四字短语颜值特高,句式整齐,语意丰实,骈文特点明显,准确地表现了景物的特征,音乐感极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以上这三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上讲究“典雅之美”,我们指导学生写作又何尝不是如此?!
作文,堪称语文的“半壁江山”,若能写一篇用词典雅的文章,该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
说起学生作文语言的典雅,指的是规范而优美的书面语言。既要力求写出美感,有合情合理,符合自己风格和标签的文字才是最好的,避免平铺直叙记流水账,又不过分张扬,尤其切忌使用网络怪异的词汇。我曾制作ppt用了好几节的时间指导写作,怎样用词,如何打造靓丽的开头和结尾,怎样写出的文章才能出彩?但总体来看,效果不明显。对于农村中学阅读匮乏的学生来说,何来力求他们在写作上语言“典雅”?因此,我认为引导适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按照我们的要求写作,因人而异,不可过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