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欧内斯特·海明威
今天读了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这是一本回忆录,记录的是他1920年代上半叶,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时的生活。这本书内容丰富、人物众多,记录了当时巴黎文艺领域的活跃景象,记录了海明威从记者转型为专业作家的艰辛探索阶段,也记录他和第一任妻子虽然清贫但却真挚的爱情。无论是巴黎当时的风物,还是海明威内心的丰富,以及在他书中出现的名人,如菲茨杰拉德等,都生动有趣,很有看头。
我喜欢海明威笔下春天的早晨,他很早起来写作,看到窗外马路上羊倌赶着羊贩卖现挤的羊奶。喜欢他和妻子一起在草地上野餐,草地上铺着他的雨衣,当他们赢了赛马比赛时,他写道,“这时我们有了春天,也有了钱。我想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喜欢他发现了一家免费借给他书看的图书馆,带着书兴致勃勃地跟妻子谈起,两个人亲热地计划如何度过下午的美好时光。喜欢他在咖啡馆写作时从旁暗自观察一位独自等待友人的姑娘,写下的那些句子比诗篇还美:“我见到了你,美人儿,不管你是在等谁,也不管我今后再不会见到你,你现在是属于我的,我想。你是属于我的,整个巴黎也是属于我的,而我属于这本笔记簿和这支铅笔。”
这部回忆录写于1957至1960年间。当时海明威刚刚60岁,很多人觉得这个年纪对于写回忆录来说为时尚早。但谁都没想到,就在第二年,海明威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用猎枪自杀身亡。
而就在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
不管是从人生经历的丰富性,还是从世俗成功来看,海明威都可称得上人生赢家,最后却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一生,真的令我唏嘘。我不知道该如何看待他的一生。
为了找到答案,我去翻看了海明威的生平。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奥克帕克,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中学时代他已展露出写作才华,高中毕业之后,拒绝入读大学的海明威,以18岁之龄到了在美国举足轻重的《堪城星报》(Kansas City Star)当记者,正式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岁的海明威辞职亲赴战场,由于视力缺陷被调到红十字会担任救护车司机。但他尽量接近战场,在意大利前线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还被意大利政府授予银制勇敢勋章。
1921年,海明威与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理察逊结婚后,作为多伦多星报记者旅居巴黎。二十年代在巴黎有一批流亡的英美作家、艺术家,如埃兹拉·庞德、托·斯·艾略特、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等,可谓人才荟萃。他们聚集在斯泰因的文艺沙龙中,或者庞德的工作室和西尔维亚·比奇的莎士比亚图书公司,以及遍布巴黎的咖啡厅里谈艺论文。年轻的海明威从庞德和斯泰因那里获得宝贵的启蒙和热情的帮助。
1923年,海明威的处女作《三个故事和十首诗》在巴黎出版。这一年,海明威的第一个儿子也出生了。他辞去记者工作,转型为专业作家。为了更好照顾孩子,夫妻二人移居奥地利,海明威在那里修订并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
在此期间,海明威的感情发生变化,出轨了《时尚》杂志编辑宝琳·费孚。1927年,海明威与哈德莉离婚,另娶宝琳为第二任妻子。本书的最后一章,海明威不乏懊悔地回顾了这段经历:“一切真正邪恶的事都是从一种天真状态中生发的。你就这样一天天地活下去,享受着你所拥有的而且毫不担心。你撒谎,又恨撒谎,这就把你毁了,而每一天都比过去的一天更危险,但是你一天天地活下去,恍如在一场战争之中。”
海明威曾提出写作的“冰山理论”,其实人生也是如此,所有的已知都不过是冰山一角。他的一生平可谓生机勃勃又跌宕起伏。书中所见不过一斑。
五十年代他在非洲游猎时遭遇了两次飞机失事,伤势严重,甚至丧失了记忆力。此书可说是海明威有生之年写成并经他亲自修改的最后一部作品。
关于生命的意义,我们都在追寻。其实人生不会给你答案,它只会不断提出问题,你的选择就是你的答案。当海明威在健康每况愈下时选择自杀来结束人生之旅,他就不再亲自给出答案。而关于这位伟大作家的生命之谜,就交由后人解读了。
他在书中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巴黎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而我们却很年轻,这里什么都不简单,甚至贫穷、意外所得的钱财、月光、是与非以及那在月光下睡在你身边的人的呼吸,都不简单。”
我又想起《无问西东》里的那句话,“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道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