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随着人工智能突破性进展,未来人工智能将取代许多工作,留给从事非原创类工作的人们的时间不多了,就像夕阳下西安古城墙脚下的城门,只留下拳头大小的门缝供人们进城,如果不跟上时代成长,城门将很快关上。
开工没有回头箭,人工智能的发展就像电的发明一样,它是不可逆的,人类不可能回到没有人工智能的时代,就像人类永远不可能回到没有电的时代一样,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个大趋势,就像洪水来了一样,挡是挡不住的。
人工智能(AI)是什么?
人工智能是指由计算机程序和算法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的技术。它可以让机器完成某些传统上需要人类智慧的任务,例如理解语言、识别图像、进行决策或解决问题。人工智能通过数据训练和算法的优化,学习如何在特定任务中表现得像人类一样。
人工智能的运行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数据输入:收集和处理大量的数据,例如图片、文本或语音。
2. 学习与训练:利用算法(例如神经网络)从数据中提取特征和规律。这一步通常称为“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
3. 模型优化:通过反复调整模型中的参数,使其在特定任务中表现更好。
4. 推理与输出:将训练好的模型应用于新数据,输出预测结果或决策。
你可以把人工智能类比成一个厨师学习新菜谱的过程:
1. 数据输入:厨师学习食谱(数据),观察别人做菜或通过经验积累了解原料和步骤。
2. 学习与训练:厨师尝试做菜,调整火候和调料(算法优化),不断练习直到味道接近完美。
3. 模型优化:厨师根据试吃反馈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方法,最终形成独特的做菜风格。
4. 推理与输出:当有人要求这个厨师做同一道菜时,他可以快速回忆食谱并制作出理想的菜肴(AI应用新数据,给出结果)。
这个过程和人工智能运行原理非常类似,只不过AI学习的是数学规律而非烹饪技巧。
从人工智能的定义和运行原理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能力是明显优于人类的。早在2016年,东京大学的医生利用IBM的人工智能系统Watson成功诊断出一名60岁女性患者患有罕见的白血病。此前,患者被误诊,Watson通过比对约2000万份癌症研究报告中的基因变化数据,在短短10分钟内得出了准确的诊断结果,并提供了适当的治疗方案,救治了这名患者。
但是,人工智能也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数据喂养,如果给他喂养的数据不是以前识别过的数据,那么人工智能的能力未必能超过人类,比如从事类似于原创绘画、音乐、文字等创造性工作的人类,从这个角度看,AI并不比人类先进。
同时,人工智能也会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当你问它问题的时候,你需要问出有水平的问题,否则,它就会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比如我问人工智能“增强免疫力”的方法,我要在问题的末尾写一句“请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回答”,这样出来的答案与不写这句话得出的答案存在很大的区别。
最后,我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是持乐观态度的,因为只要我们能保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我们在某些方面的原创能力,提出好问题,人工智能不仅不会威胁我们,还会成为我们最好的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