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这回事儿,有好多可以说的。但细想,又觉得没有那么多可说的。对我来说,写,差不多是一种本能。
小时候爱看书,准确的说,爱看任何有字的东西。家里几乎没什么书,就把能找到的可以读的字都读一遍。上了学,文字成了好朋友,我会用好多形容词,每篇作文差不多都是范文,我是语文老师的宠儿,小学时就会用排比句写“我的家乡”“我老师”,用华丽丽的形容词描述暑假爬过的山、我养的小动物,抒发感想。
在山沟里长大的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文字开始的。我们那时候没有网络,一个月才来一本的少年文学刊物让我翻得稀烂,梦想有一天自己的文字也能印成铅字。
我还从小学起就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不一定是每天写,但心情不好一定会写。那些青春的迷茫、困惑,说不清的少年烦恼、无病呻吟,情窦初开的美好、独自痛苦的情绪,都在一本本日记里。文字是我排解情绪的渠道,写下来就是我与自己对话的方式。
但我没有保存那些日记,对我来说,写下来,就已经完成,我在小学毕业时烧掉了小学的日记,在中学毕业时,烧掉了中学的日记,大学毕业时,烧掉了大学的日记。可惜吗?现在想起,有一点可惜。但我似乎就是用这样一种决绝的方式,与每一个阶段的自己告别,不回头,不后悔,不想沉浸在那些情绪发泄的文字里。
我当然也留下了一些写过的东西:在彩色小纸片上工整写下的片段感悟,课间与闺蜜传递心情的那个小本子,和好友一封封的往来通信……不多,只是些片言只字,但今天读来也足够让我感觉到那时情绪化的自己,认识到我的文字是写给自己的。
后来有了电脑,有了网络,我加了论坛,开了博客、微博,坚持到现在,还用上了各种云笔记,想起来就写几笔。
去年看过李笑来老师的书,发现记录和反思如此重要,从元旦那天起,也学着写上了日志,每天记录做过的事,到今天还没有一天中断过。只是,我总是忍不住在本应单纯记录的日志里,写下当时的心情和感受,变得不伦不类。
所以,写,对我从来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抓起笔,差不多总能写出点什么。可以说,写已经成了我的一种本能,一种依靠,一种借以对抗这残酷冷漠的世界的力量。
02
但我还是知道自己能写这件事,没什么值得称道的,也无法写在简历的特长一栏里。
对于写作这件事,我仍然一直有着深深的不自信,也仍然一直在自己的领域里转着圈,很难突破。我知道自己的文字很大程度上不过是自说自话,只是有感而发,至于少年时代的作家梦,早就已经成了遥远的幻想。
第一次发现自己其实不会写、写不好,是中学开始学写议论文的时候。也许文学书看的太多,也许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日记写的太多,一开始写议论文,我就陷入了恐慌。谋篇、布局,严密的论证,层层深入的分析,这些都是我的弱势。我很努力地背范文,学着列提纲,写三段论,得分也说的过去。但我心里知道自己有多么吃力,有多么害怕。连高考作文,我都写不出宏大严密的议论文,大概那篇考场即兴发挥的记叙文拉低了不少得分。而每次看到那些旁征博引雄辩有力的议论文,就更深地感到自己的浅薄无力。
第二次深深感到不会写、写不好,是工作后开始有网络混论坛的时候。我一直以为自己还算是有点才气,有些文采,直到网络打开了广阔的世界,我吃惊地看到论坛里有那么多能写、写的很好很快的人。话题出现,立刻就贴出一篇长长的文章,全是逻辑严密的分析,深入独到的见解,入木三分的描写,妙不可言的比喻,我目瞪口呆,不忍心看自己那些幼稚的文字。
这个世界太大太广阔,精彩的东西这么多,而我成长的世界,偏远单纯,甚至称得上匮乏单调。什么形容词也无法描述我的震惊和巨大的失落。我所谓的才气,原来一文不值,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跳出过去的世界,我是如此脆弱,轻易就被淹没。
虽然如此,出于对文字的热爱,我没有放弃写,但更多的是写给自己,不太在乎是不是精彩,有没有读者,甚至,当我只是写给自己的时候,会更真实,更坦白。
03
至今,断断续续一直在写,写读书笔记,写观影感受,写任何我能想得起来写得出来的东西。
写心情,写遇到的事,写脑海里冒出来的想法,习惯在某个场景里为自己加上字幕——那是彼时彼刻浮现在脑海里的一句话。零散的感受,随手写在各种本子上的片言只语。
我知道自己能写出来,也知道自己写的并不好。我只是不吐不快,若不能写下来,我会在情绪的折磨里疯掉,写出来的文字,就脱离我成为独立的存在,我可以放下,可以遗忘。
或者说,文字,那些不为完成任务而写的文字,对我,是一种治疗方式。
参加好报写作群,看到那么多写的很好很深刻的文章,当然也看到简单的流水账凑字数的文章。我知道凑字数对我从来就不是难事,絮絮叨叨描述任何一件事,都远远超过500字。每天写这件事本身,可能比写什么还要重要。这一点,许多作家都有专门的阐述,也反复不断地被写友们引用。
但我还是一直知道内心的恐慌,一直在寻找我究竟该做什么,怎么做。
04
这两天听罗辑思维的音频节目《如何成为一个高手》,一听就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破天荒地在两天里反复听了四遍。节目里讲到的观点和感想改天我会再单写一篇,但其中核心的学习方法是“刻意学习”。我反复听也是因为这个观点。什么是学习,怎么才叫做刻意,罗胖的拆解和分析令我如获至宝。
简单讲,就是要有意识地分步骤地反复学习,反复练习。当然这个过程还有很多方法,很多策略,但罗胖一直在强调,学习就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不断跳出舒适区,尝试挑战学习不会的东西,当然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也是进步的必须。
“刻意”的意思,我的理解,就是有意识地练习。不能是简单的重复,不能是低层次的反复,可能更多的是深入体会思考的过程,痛苦的寻找合适的表达。反复重复已经掌握的,不过是在舒适区打转,是那种“低品质的勤奋”。
比如写作,命题作文是一种练习,逼迫你写不熟悉的领域,反复修改也是一种练习,强迫你回头审视已经写出来的东西,不停打磨,不停修改,大量的阅读和分享也是一种练习,把你的内存和输出扩大,变得更深刻。
对我来说,这些更有意义。
其实我从未打算以写作为生,但每一个写的人可能都有体会,能够酐畅淋漓精准到位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一种多么大的快乐,能够条分缕析写清思考是一种多么大的收获。这种快乐和收获都是可以传递,可以分享的。
不如放弃每天只是完成任务的写法,更多地去练习,去积累,一段时间进行集中练习和反思,把写过的文章反复修改,这个过程当然会比写驾轻就熟的东西要痛苦,但就像罗胖说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件痛苦的事。
想要提高,就不能只是享受乐趣,也要正视和面对过程的痛苦,并且给自己信心和坚持下去的勇气。我相信,快乐也会是相伴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