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子没法过了,要网没网,要电视没电视,要什么没什么———”,这是一个15岁少年从楼上冲下来,在楼道的吼声,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他这样的失控,话题还要从九年前说起。
六岁那年男孩上一年级,也是那一年父亲出国打工,那年她的母亲30岁,正值韶华,或许是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年轻的爸爸毅然决然的去了陌生的国度,开始了打拼的岁月,男孩也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课。
九岁那年,男孩上三年级了,老师说习惯不是很好,作业潦草应付,其实妈妈对孩子要求一直非常的严格,规定了许多的不准,并严格监督孩子,不能因为爸爸不在影响了孩子的成长,这是妈妈的心声,一晃爸爸不在身边快三年了,每年一次的相见男孩都快记不清他的模样了,妈妈承担了全部的家务,接送孩子的辛苦,工作的压力,人情琐事的缠身,夜深人静的寂寞,有时让年轻的妈妈都有点撑不住了,孩子一点的失误和成绩的下降,都会触发妈妈的大吼大叫,进而是委屈的大哭,这时候的男孩没有反抗,他知道妈妈不容易,本来许多的事情应该有爸爸完成,但是那个叫爸爸的人他不在身边啊!他默默的流泪,害怕,委屈……
十二岁那年,六年级了,男孩长高了,爸爸离开家打工快六年了,还是一年一次的短暂相见,给男孩买过礼物,但是男孩越来越感到和这个人疏远了,彼此找不到可以说的话,不知为什么男孩对妈妈有了怨气,每次妈妈逼迫写作业,争优秀的时候,男孩就反感,妈妈的脾气越来越坏,有时候都快半夜了,她的吼声穿透过楼窗传的很远很远,连邻居都出来反对了,男孩不再沉默,他也开始和妈妈理论,陈述理由,每天母子都是在战争中相知相遇相过,母亲越发委屈,越发自责,越发想改变这个母子尴尬的局面,她深爱着孩子,怎么会这样?我错在哪里?她不解!有时也跟远在国外的丈夫诉说痛苦,倾诉孩子的叛逆,但是远水能解近渴吗?
转眼男孩十五岁了,到了人生的转折点,上初三了,爸爸去了九年了,还有一年就满十年合同到期可以回来了,对于那个男人男孩也没有什么可以期待的了,九年父爱的缺失,没有交流,早已陌生了,妈妈的大吼没有效果了,男孩开始厌学,开始焦虑,最后直接不上学了,每天关在屋子里,妈妈彻底的崩溃了,怎么办,怎么办?有一次母子吵架,男孩竟拿起了菜刀吼着要自杀,妈妈彻底的灰心和绝望了,屈服了,投降了,五味杂陈的妈妈不知道路在何方了!
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该有多么重要,爸爸的缺位给孩子带来了一生无法弥补的伤痛,陪伴该有多么重要,交流该有多么重要,教育就是选择时机的艺术,就像花期,就像播种的季节,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孩子需要陪伴,父亲不能缺位,生疏的不仅是面孔,是孩子内心的冷漠和陌生,这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弥补的,诚然母亲是尽力了,但是独自承担生活重担的母亲,她也有无法言语的苦痛,拉扯孩子真的不容易。
孩子出现了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这日子还有法过吗?后来在纠结和别扭中孩子勉强回到了学校,但是他的心在学校吗?他会心平气和的接纳自己的母亲吗?在他心灵深处他怎样评价那个九年来异国他乡打工的爸爸?是否在未来的日子,他走不出缺少父爱的痛,是否这是他青春叛逆的开始?
给孩子一个家,一个父母在一起温馨的家,真的超越了金钱,超越了一切,唯有爱是不变的承诺!
让父母的爱融化孩子的坚冰,其实孩子有时需要的仅仅是陪伴,陪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