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七天假总是显得很短,即使再请几天假延长一下,也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
先生初七上班,年初五我们就赶回了上海,怕最后一天路上堵车厉害,人太累不划算。实际上初五已经出现了返城小高峰,四个小时不到的车程开了六个小时。
我们每年过年都回先生老家,因为离上海近,比较方便,不用坐火车飞机,也不需要提前抢票。春节是全国规模的人员大迁徙,虽然从经济适用性上来看好像是人力物力的浪费,但是中国人心底对于过年有着深厚的情节,这是用钱不好衡量的。
有很多外地朋友选择留在上海过年,然后在其他出行方便的时间回老家看望老人。也有人提前做好计划,找一个没有游人爆满的地方去旅游过年。
我们家两个娃还小,出去玩不太方便。而且先生老家还有他的奶奶和外婆,以及叔叔姑姑舅舅阿姨一大家人,忙碌了一年,大家也很期盼一年一次的家庭大聚会。小孩子们更是开心,一下子各家好几个小孩在一起吃,在一起玩,有时还在一起睡,很难得的体验。又是在乡下,有院子,有田野,有小桥流水,这才是真正的农家乐。
先生又是乡土观念很重的一个人,逢年过节就想回老家,觉得家里床也舒服,菜也好吃,水也甜,肉也香。
年前他休了三天年假,打算避开高峰路况提前回老家。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出发前一天大宝得了流感,当天夜里开始发热,还有一点咳嗽。
结果我们只好推迟回老家的计划,先去儿童医院兜了一圈。医生给开了杀流感病毒的药,还给开了一些清热和止咳化痰的药。止咳化痰的口服液以前一次只开一瓶,这次我们说要回老家,请医生开两瓶,他也没有拒绝。
就这样腊月二十八一大早,我们带着一大包药踏上了回老家过年的路,中午在高速服务区休息时,就顺便给女儿吃药。我向老公抱怨,孩子刚退烧身体还虚弱,应该休养一两天再出发的,可是他说再等一两天马上就到除夕,路上车子肯定非常多。事实上二十八那天出上海的车子也很多,路上已经有点堵了。
回老家需要买很多走亲访友的礼品,有些已经提前在网上买了直接寄回去,还有一批要等回去再去县城的超市买。
每年都要准备十来家亲戚的礼品,大家互相送,基本上就是交换一下,虽然是形式,但是每年都乐此不疲。年后,每家都有一堆牛奶酸奶、各种大礼包和营养品,够接下来一两个月的零食了。
在老家过年,从除夕那天开始基本上每天都有一个饭局,有时一天有两顿都和亲戚朋友一起吃。这是聚会的好时机,人最全,因为大部分常年在外的人这个时候基本上都回来了。
网上很多人都感叹现在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回家过年也只变成了一种形式。我之前也一直是这样认为的,甚至觉得过年不回老家也很好,不一定非要刻意追求这个形式,又费钱又折腾。
但是今年看到两个孩子在老家都过得很开心,能和好几个姑姑、婶婶、叔叔,舅爷爷舅奶奶,姨爷爷姨奶奶,还有两边的老太都混得很熟,尤其是刚刚一岁的二宝,能够不认生,十几个人一大桌子吃饭也能够不吵不闹,还是很开心的。
今年春节期间下了两场雪,都不小,地面上一层积雪。几个孩子们一起做雪球、打雪仗。在上海难得有这样的机会,一是雪太小很少能堆积下来,二来邻居小朋友也难得约到一起。
看着孩子们玩得开心,跟各位长辈基本没有间隙,我忽然意识到,这里是他们的老家,他们的根,这里有一个跟他们很亲近的大家族。我们作为父母也应该帮助孩子建立对于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隆重的仪式感。
我们对比自己小时候的春节,感到现在没有年味了。可是孩子们呢,他们没有体验到我们以前那种过年的方式,但是他们可以尽情体验现在的过年方式啊。对于他们,或许这也是他们长大后难忘的记忆呢。
在想通这个问题的一瞬间,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带孩子回老家、回去过年其实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至少,这是一次对于过年这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于传统家族概念的体验。在大城市里,我们没有多少亲戚,平时走动的朋友不少,但是和有血缘关系的亲戚是不一样的。
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去接触去明白,还有一群人,他们曾经看着爸爸妈妈长大,他们是爸爸妈妈的叔叔阿姨。这些人都可以称为家里人。
我们每年这个时候不惜奔波几百几千里,就是为了这样的欢聚一堂,互相拜年、送礼、发红包。这就是过年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