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貌似是水浒最大的反派,那么历史上的高俅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高俅原本是苏轼的“小史”(也就是小秘书一类的角色),将高俅推荐给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诜(即王晋卿)。他为人乖巧,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且会使枪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础。王诜是端王的妹夫,后来王诜派高俅给端王送东西,因高俅因善蹴鞠,获宠于端王赵佶。后来端王的哥哥宋哲宗才24就驾崩了,没有子嗣,毫无思想准备的端王当了皇帝(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宋徽宗),高俅也因此飞黄腾达,成了太尉(掌管全国军队的二把手,掌管禁军的开封卫戍司令)。不过这个卫戍司令当得真不咋样,1126年金人南下,高俅掌管的几十万禁军作鸟兽散,宋徽宗宋钦宗还有几乎整个北宋皇室被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乱,高俅虽然逃走了,也忧惧交加,当年就病死了(吓破胆了?)。
时人中,高俅口碑并不差,时人说他“有恩必报”,有仇估计也不放过,但貌似并没有做太多恶事,为什么老施要把他塑造成第一大反派呢?其实老施是很清醒的,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看个人私德,而是要看他在历史中的主要影响,高俅作为禁军最高指挥官,在靖康之难中毫无作为,这本身就是大恶(在其位,不谋其政)。咱们的故事就是从高俅做了太尉第一天上班开始的:
高太尉作为殿帅府太尉第一天上任,首先点名,“只欠一名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半月之前,已有病状在官,患病未痊。不曾入衙门管事。”
照理说,就一个小教头请病假,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高太尉勃然大怒,非要把王进召来问罪。(我们要知道八十万禁军教头听起来很威风,其实只是个武术教官,没有军权,一个兵都调不动的)
——牌军头(来到王进家里)与教头王进说道:“如今高殿帅新来上任,点你不着,军正司禀说染病在家,见有患病状在官,高殿帅焦躁,那里肯信,定要拿你,只道是教头诈病在家。教头只得去走一遭;若还不去,定连累小人了。”
——王进听罢,只得捱着病来;进殿帅府前,参见太尉,拜了四拜,躬身唱个喏,起来立在一边。
——高俅道:“你那厮便是都军教头王升的儿子?”
——王进禀道:“小人便是。”
——高俅喝道:“这厮!你爷是街上使花棒卖药的!你省得甚么武艺?前官没眼,参你做个教头,如何敢小觑我,不伏俺点视!你托谁的势要推病在家安闲快乐?”王进告道:“小人怎敢;其实患病未痊。”
——高太尉骂道:“贼配军!你既害病,如何来得?”(别人要找麻烦,总能找到理由的,如果碰到别人总找你麻烦,有时不是自己这件事做错了,可能是有别的原因)
——王进又告道:“太尉呼唤,不敢不来。”
——高殿帅大怒∶喝令:“左右!拿下!加力与我打这厮!”(不跟你废话了,官大一级压死人)
——众多牙将都是和王进好的,只得与军正司同告道:“今日是太尉上任好日头,权免此人这一次。”
——高太尉喝道:“你这贼配军!且看众将之面饶恕你今日!明日却和你理会!” (高俅虽然很想修理他,但是众意难违,第一天上任,也不好太不给众人面子。)
从牌军头的话来看,第一,王进在单位人缘不错,毕竟从他老爹开始就在禁军混了,同僚还是很给他面子的。第二,这牌头很会说话,虽然去拿人,但是话说的很客气,都是一个单位混的,何必得罪人,如果跑过去直接说:“王进,劳资奉太尉之命来拿你,跟我走一趟!”威风是威风了,但是会把王进得罪了,万一以后王进混出头了,难保不会被挤兑,或者王进干脆持械拒捕,不一定打得过啊。所以人在江湖混,场面话一定要会说。
从之前高俅的发迹史来看,他是一个小混混,因为机会好,才轻松做到了太尉这样的高官,但是他显然还没有转换好角色,我们都知道,江湖上混,最重要的是不能丢份儿,吃亏不打紧,如果丢了面儿一定要找回来,老北京把这叫“拔份儿”,否则没法在世面上混了。但是在官场混,就不一样了,要平衡好各方关系,整合好资源,不能把私仇太看重,除非是自己的政敌。高俅做了太尉,还是一身江湖气,首先考虑的不是怎么把禁军管理好,而是要把以前丢的颜面找回来,这就有点low了。
王进在众人说情下,侥幸逃过了一顿毒打,他认出了高俅:“正是东京帮闲的圆社高二!比先时曾学使棒,被我父亲一棒打翻,三四个月将息不起。有此之仇,他今日发迹,得做殿帅府太尉,正待要报仇。“ 原来王升之前是都军教头,年轻时和高俅比武,一棍把高俅打翻了,就这样接下了梁子。都军教头应该是比较高级的武官,为什么会跟一个小混混比武呢?还原当时的情景,应该是高俅在街上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虽然没干什么大坏事,总是让正派的人感觉膈应。于是王升就借比武狠狠的教训了他一番。一棍打下去,“三四个月将息不起”,打得挺狠的,我们知道有句俗语“伤筋动骨一百天”,这一棍估计把高俅的骨头都打断了。一般人看了,肯定会拍手叫好。但是王升这样做对不对呢?肯定是不对的,高二当时并没有犯什么大的罪,如果犯了罪,自然有官府处置。他这样做不是执行公务,只是因为看不惯一个人,滥用私刑,而且一出手就这么狠,做过头了,如果人人都这样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那还要法律做什么?想惩戒一下小恶不断的高二,只要打败他,点到为止就可以,让他知道山外有山,没必要下这么狠的手。王升作为职业军官,是完全可以控制比武节奏的。所以,王升这事做得不地道,太冲动了。虽然当时没产生什么后患,一个小混混,打了也就打了,最多出点医药费,可是现在这后报落到儿子王进身上了。
王进闷闷不乐的回到家,对自己的老妈说起这事。
“母子二人抱头而哭。娘道:“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
王进道:“母亲说得是。儿子寻思,也是这般计较。只有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镇守边庭,他手下军官多有曾到京师的,爱儿子使枪棒,何不逃去投奔他们?那里是用人去处,足可安身立命。”
当下母子二人商议定了。
其母又道:“我儿,和你要私走,只恐门前两个牌军,是殿帅府拨来伏侍你的,若他得知,须走不脱。”(牌军,是公家派来给他服务的警卫员兼勤务员,虽然是给他们服务,但是是对公家负责的)
王进道:“不妨。母亲放心,儿子自有道理措置他。” “
有人看到这段,说王进是个“妈宝男“,没主意,什么都要问老妈。其实我们错会他了,王母说:”三十六计,走为上着”。王进马上说去延安府投奔老种经略相公。王母说,只怕门前两个牌军会不让走,或者去殿帅府告密。王进马上回答,“不妨。母亲放心,儿子自有道理措置他。”说明王进并不是没主意的人,回到家闷闷的,其实是在思考对策,考虑好了才和老妈商量。这其实是一种高级的沟通技巧。那时古人很讲究孝道,父母在要听父母的。所以他先把问题告诉老妈,让老妈做出决策(形势使然,老妈多半会想到跑路),老妈的决策和自己的想法一致,再往下一步……如果王进回家就对老妈说:“妈,咱快跑路吧,高太尉要找俺麻烦。”万一老妈一下没转过弯,犯拗不听怎么办?老年人犯倔起来很难办的。 这种沟通技巧实际中很有用,比如想和领导说什么事情,如果直接去说该怎么办,要怎么办,巴拉巴拉的,你的方案一定会被否,哪怕你说的是对的,领导也会先否定,然后绕个弯再回来,不这样不能显示领导的权威。所以先把问题提出来,引导领导来做决定,如果领导的决定符合自己的预期,就可以继续往下走,如果领导的决策和自己的预期不一样,通过旁敲侧击来带回来。领导做了决策,一般会让你提供行动具体方案,这时你就可以一显身手了。
王进和老母商议好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骚操作,神走位(具体请看原著,挺好玩的,笔者就不做搬运工了),撒丫子就跑,脱离了高俅的魔爪范围。看来四十多岁的王进吸取了父亲做事为人冲动的教训,在这场无妄之灾中,处置得体,在事情萌芽状态,就果断采取措施,保全了身家。有人说,高俅未必会取王教头的性命,这样抛下前程,抛下家业,带着老母亲亡命天涯,是不是太怂了,太草率了?高俅是不是会取他的性命,这是不可预知的,让这种不可控的因素来左右自己,是极大的冒险(而且是用生命来冒险)。“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生命才是最重要的,生死攸关的事情绝对不能粗心,而且事情在刚出现苗头的时候,就及时采取措施,是成本最小的,等到事情不可收拾,再想解决成本会大得多。真落到高俅的手里,可能谁也救不了他了,皇帝的红人、位高权重的高俅想干掉他,就像碾死一只蚂蚁,可以有一百种方法 。对比另外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总是心怀侥幸,一次在野猪林,再一次在草料场,差点丢了性命,都是因为已经有了明显的危险苗头,却得过且过,畏首畏尾。这和林冲的性格有关,后面说到林冲的时候再详细谈。
我们在日常中也常常会不自觉的犯同样的错误,危险还只出现苗头的时候怀着侥幸,等真的出现不好的后果,已经悔之晚矣。这是老施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王教头的故事后面还会提到,后面引出来水浒第一个出场的英雄——九纹龙史进。然后这个风一样的男子就神秘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江湖上只留下了他的传说。说到这里,我们突然发现王进在水浒里面原来只是个龙套角色,龙套都这么精彩了。那么,请关注下回:九纹龙史进——鲜衣怒马后的迷惘人生
更多精彩请关注本人:粤若稽古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