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可见明初开国功臣刘伯温,在世人心中,如同诸葛亮一般神奇。有人说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极言刘伯温,通晓天文地理,预知古今人事。真叫做神机妙算。
就是这样一个“神人”,为什么不能逃脱凄凉的晚境呢?在朱元璋“清算”老臣的时候,为什么很多人都被株连九族,刘伯温的子孙却得以保全?
其实刘伯温深谙“兔死狗烹”的道理,也动过退隐之心。洪武三年时,有一次君臣交谈。朱元璋说,“你怎么不回家养老呢?在这陪着我干什么?”
刘伯温何等聪明,直接告假回乡。刘伯温在老家,回归文人本色,写出大量不朽之作。
刘伯温的老家,在温州地界,属于浙东一带。这里产生了,朱元璋打天下时的,一批元勋。刘伯温是其一。
朝廷里面的两大派系:淮西、浙东。李善长与刘伯温,各为其掌门。朝廷内外,两派争斗不断。朱元璋静观两股力量的角逐,乐得看到他们“打闹不停”。
这大概也是朱元璋的特有“战术”,不能让任何一方,过分抢上。互相有所制衡,很好。有点像,隋文帝当年对付突厥,扶弱打强,是个最好状态。
在朱元璋动念,想换掉丞相李善长时,曾经试探过刘伯温。刘伯温虽是绝顶聪明,却不好谄媚逢迎,性情刚直,说话少了点韧度。
朱元璋提出了一个个人选,从与刘伯温私交甚好的杨宪,到汪广洋,再到胡惟庸,竟都被刘伯温一一否定。或是才能不够,或是局气太小,不堪大任。
朱元璋见刘伯温“否定一切人选”,心想,“该不是你自己想干吧?”。于是直接抛出这个问题,也是带着凛凛杀气的问话。
不想这个问题正中刘伯温下怀,情急之下暴露真情。“我太嫉恶如仇,又不耐烦公务琐事。”还是没有学会柔韧“太极术”。当然,后来上台的丞相,也没有得到善终。
李善长之后,胡惟庸接替“集团领袖”。这个人,跟刘伯温的争斗,达到一定高潮。
刘伯温回乡期间,发现家乡处于“三不管”。周围有山,正是山大王发展势力的好地形。从前汪国珍就在这里,建立了“地盘”。
发现情况,向上级汇报,这是刘伯温的“责任感”使然。他上表朱元璋,希望能派兵驻防。很快,得到准奏。
一直寻机坑害刘伯温的胡惟庸,总算想出来“妙计”。他上奏皇帝,“刘伯温选中一块有王气的地,作为墓地。他要求派兵驻防,就是借朝廷之力,护卫他一个人的陵墓。”
“这还了得!”朱元璋心中也不是十分相信,但借此可以打压刘伯温,也还不错。他取消了刘伯温的俸禄。于是,刘伯温抱着老病之躯,重回京师了。
他要住在天子脚下,不回乡,不入“王气之墓地”。刘伯温的这一做法,让包括朱元璋在内的“敌对势力”,没有想到。
就在朱元璋心里踏实的时候,倍受身心折磨的刘伯温,病倒了。皇帝很关心,派出“最可爱的人”胡惟庸,送去皇帝的问候。刘伯温情知自己,难逃此劫。
他对胡惟庸说,“五年后见”。得意中的胡惟庸想不到,“神人”掐指算过了,跑不掉。而且,非常惨。
胡惟庸带去的御医,为刘伯温开了药方。刘伯温吃了药后,感觉肚子里面,像有拳头大小的石头,十分难受。在他死前一月,他曾拖着病体,见过朱元璋。暗示胡惟庸下毒。
这时候,刘伯温已经行动困难。朱元璋终于认可了,刘伯温的忠心,派人将刘伯温送回老家。
回家后的刘伯温,很快进入弥留之际。稍有精神时,他命人喊来了两个儿子,嘱托后世。
他告诫孩子们,后世子孙不要学习数理玄学。所谓“神机妙算”,容易遭疑忌。他将平生所学,总结成书。让大儿子第一时间,把它交给皇帝。古时候,任何人私自揣测天意,都是要杀头的。
他对二儿子,说了些法理治国的方略。他说,“胡惟庸还在,就不给皇帝写遗言了。将来胡惟庸倒了以后,皇帝会想起我,那时你再说出这些话。”
果然,五年后,胡惟庸谋反案发,牵连九族。同时问斩的,多达三万多人。怎一个惨字了得。
刘伯温虽然晚年遭疑忌,他的死因成谜。但,神机妙算刘伯温,还是以其过人之智,保住了家族安全。皇帝感叹刘伯温的赤胆忠心,自然不会难为他的子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