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
孔子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教师。之前第三章有提到过,周朝里面的教师都是宫廷里面的人,只有官才能为师,因此没有私人教师概念的。后来朝廷崩裂,为官之人流落民间,那些对《六经》熟悉的人,在民间以讲授他们的专长为生,因而也就成为了第一批私人教师,而孔子就是私人教师里面最有名的一位。
但孔子并不愿意著作,他“述而不作”,因此《论语》中只有他的话语记录,并没有一本书是他亲手写的,但是孔子的做法是在“述”的同时加入自己新的解释,因而产生了属于自己的东西。整个儒家学派,都传承了这种精神,也就是以“注释”的方式对经典加以解释,从而形成自己的东西,如注明的《十三经注疏》。
“正名”。正名的意思是“名”和“实”应该统一,弟子问孔子如何治国,他说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也就是正名最显著的例子。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你在这个位置上,你就应该行驶自己的权力与义务,即“Role & Responsibility”,每一个人的脑袋都应该由自己的屁股来决定。如果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位置,切切实实地去行使自己的权力,同时履行自己的义务,那么这个国家也就治理好了。
“仁、义”。义的意思,就是前面所说的义务,也是你在这个位置上应该而且必须要做的东西,是基于道德的。义和利是相对的,人应该基于义务去做应该做的事,而不能因为利去做应该做的事,因于利而去做的事,即使是正确的,也是不对的。而“仁”指的就是这些道德本身,也就是“爱人”,如果你是父亲,你就应该是爱孩子的,如果你是孩子,你就应该是爱父亲的,这就是道德的本身。有了“仁”,才有明确的“义”。
“忠、恕”。如何实现“仁”,在于推己及人。忠恕则是实现“仁”的方法,忠就是“尽己及人”、“子之所欲,亦施于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忠恕之道。
“知命”。孔子所说的知命,说的是在人可控制的范围之外,还有某种不可控的力量在影响着事情的成败。但跟道家不同,孔子在这样的前提下,明确说明人应该尽最大的努力,这样在不可控的力量面前才能够坦然,即“尽人事、知天命”。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这样,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想起以前高考的时候对自己的要求:“尽最大的努力、最最坏的准备”,似乎也带有这么一点“知命”的意味)。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志于学是志于道的意思,不仅仅是增加学识,而是提高精神境界。三十而立,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因此三十而立是说,知礼而言行的当了。四十不惑,是指已经成为了知者。五十、六十已经知天命,可以理解为获知了自己“人生的使命”,知道自己这一生的意义在哪里。到了七十的时候,一切已经自然而然地正确了。
孔子在中国被成为“至圣先师”,带有被神化的色彩,但他的博学是实实在在的,而且他的确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教师,所以叫“至圣先师”也并没有错。
第五章: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在我看来,墨子或者说墨家学派的人,首先是“实用主义者”,如先生所说,也许是因为他们来自底层民众,所以在很多思想上以实用为主。
墨家的起源跟儒家有相同的社会背景,儒起源于流落民间的学者,而墨起源于流落民间的武士。但后来,墨家更多出身于下层阶级,因此及其反对属于贵族的那些礼乐,认为他们毫无实用价值。墨家可以说一种准军事化团体,有严密的组织,而且还可以做军事行动(救过宋国),“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是他们的信条。
与普通的武士群体不同,墨家有两条原则:第一,我们不是雇佣军,不是给钱就卖命的,我们反对侵略,只打严格限于防卫的战争;第二,我们是有职业道德的,同时我们还有一套理论来证明我们的职业道德是正确的。正是这套理论使得墨家成为一个学派。
墨家对儒家的批判在于四点:1. 儒家不信鬼神;2. 厚葬守丧浪费资源;3. 音乐无用;4. 儒家强调对命运的顺从,导致人懒惰不思进取。这几点来看,鬼神论更多是出于功利,而对命运的顺从,第四章有讲,儒家其实强调的是“尽人事”,而不仅是“知天命”。
“兼爱”。兼爱是墨家的核心,其实跟儒家是“仁”是有相似之处的,重点强调“公众的福利”,有点类似香港社会所说的“公德心”,也就是游侠群体所说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墨家定义“兼士”和“别士”,前者指的是兼爱的人,后者指的是不兼爱的人。而兼爱的人,最看重的是“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一点是墨子判断一切价值的标准。墨家认为,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兼爱,能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么国家也就可以长治久安了。
“天志和明鬼”。墨家信鬼神,更多是从功利的角度来考虑,主要的目的就是以天志、鬼神来让世人变得“兼爱”,因为很多人都会说“大家的福利,跟我有什么关系”,所以墨家需要有天志、鬼神来说服世人,也就是天帝的意志是让人兼爱的,而鬼神会惩罚那些不兼爱的人。
同时为了让更多人兼爱,墨家崇尚独裁的政治形势,国家的责任主要是检查人民的行动,奖赏兼爱的人,惩罚不兼爱的人的。那么人民为什么希望有个政府来监视他们呢,对此墨子说,因为人民别无选择,如果没有国家的监视,他们只会处于原始的暴乱中,情况更加恶略。所以墨子的论证中,国家必须是极权主义的,国君的权威必须是绝对的。
第六章:杨朱,道家第一阶段
道家起源于隐者。隐者是那些认为社会太坏了,已经不可救药,所以选择脱离了社会的那些人。而这些人不甘于直接隐退,发展出一套理论来为自己的退隐行为作辩护,于是就形成了道家的理论基础。
杨朱的理念是道家的第一阶段,其主要观念在于“为我”和“轻物重生”,这两个观念都是跟墨子相反的,墨子主张兼爱,而“为我”指的是以我为重,爱我自己,而“轻物重生”说的是以我为重,以物为轻。“为我”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轻物重生”是“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
按照杨朱的观念,天底下只要人人都能够“为我”,同时能够“轻物重生”,那么这个国家也就可以长治久安了。因为“为我”,人人不会去多管闲事,而“轻物重生”,人人也都不会为了物欲而去牺牲,这样社会就能够平稳而治。
道家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杨朱,第二阶段是《老子》,第三阶段是《庄子》。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杨朱阶段的方法是“避”,但是无论怎么样,有些事是避不过的,因此到了《老子》的阶段,主要阐述另一种企图,就是揭示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懂得了这些规律,也就知道如何使得事物转向对他有利,到了《庄子》的时候,主张从一个更高的点去看待生死,看待物我,超脱于现实的世界,这也是一种“避”。
以上第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