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乡村堡垒”,让党旗在田野上高高飘扬——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时代答卷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石泰峰在甘肃舟曲调研时,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重要关切,强调“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推进共同富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期,建好建强村基层党组织,既是回应群众期待的民生工程,更是夯实执政根基的政治任务。

村党组织强不强,关系乡村振兴“底气足不足”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从浙江余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转型,到贵州花茂村“乡愁经济”的产业振兴,再到福建赤溪村“弱鸟先飞”的脱贫实践,一个个“蝶变”的村庄背后,都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村党组织不仅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执行者,更是群众需求的“第一时间”感知者:它能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闯市场,能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田间地头,能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当前,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化,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人口老龄化加剧、新业态不断涌现,村党组织面临“人难选、事难办、心难聚”的挑战。有的村班子“青黄不接”,带头人能力跟不上发展需求;有的组织生活流于形式,党员先锋作用“褪色”;有的服务群众“口号多、行动少”,与群众的期待存在差距。这些问题如不解决,乡村振兴就会“缺引擎”,群众幸福就会“打折扣”。

建好建强村党组织,关键要下好“三步棋”

第一步:选优配强“领头雁”,让组织“有核心”。 村党组织书记是“当家人”,能力素质直接决定班子战斗力。要打破“论资排辈”的惯性思维,拓宽选人视野——一方面“回引”本土人才,把致富能手、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村官等“乡贤”请回来;另一方面“优育”后备力量,建立“导师制”“跟岗制”,让年轻人在矛盾调解、项目推进中“墩苗成长”。甘肃舟曲在调研中强调“突出问题导向”,正是要针对部分村“没人干”“不会干”的痛点,通过精准选配、系统培训,让“领头雁”既能“扛红旗”又能“带富路”。

第二步:织密组织“一张网”,让服务“无死角”。 随着农村产业形态多元化,村党组织不能“守着阵地等群众”,而要“跟着需求建组织”。可以推行“党支部+网格+党员中心户”模式,将党小组建在产业链上(如合作社、种植基地)、嵌入治理单元中(如自然村、社区),让党员成为“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致富指导员”。同时,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儿童等群体的需求,建立“党员结对帮扶”机制,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从“活动”变成“常态”。

第三步:锤炼作风“硬功夫”,让群众“信得过”。 作风是党组织的“生命线”。要结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在农村基层重点纠治“表态多落实少”“雁过拔毛”等问题:一方面“严管”,通过村务公开、民主监督,让“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另一方面“厚爱”,建立村干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撑腰打气”。只有让群众看到“干部干得实”“好处落得准”,才能真正把党组织的威信立起来、把群众的人心聚起来。

村党组织“强起来”,乡村振兴“跑起来”

建好建强村基层党组织,最终要落脚到推动发展、惠及民生上。当党组织能带着群众“找对路”——比如引进特色产业、打造电商品牌,村民的钱袋子就会鼓起来;当党组织能带着群众“解难题”——比如修通断头路、建好养老食堂,村民的幸福感就会涨起来;当党组织能带着群众“树新风”——比如破除陈规陋习、弘扬孝老爱亲,乡村的精气神就会提起来。

从“组织覆盖”到“功能提升”,从“有形有效”到“有力有为”,村基层党组织的每一次“强筋壮骨”,都是乡村振兴的一次“蓄能充电”。只要我们以“钉钉子”精神建好建强每一个村党组织,就能让党的旗帜在农村高高飘扬,让亿万农民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底气更足、步子更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