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4

做一名充满“三味”的基层干部

做一名充满“泥土味、汗水味、人情味”的基层干部,是对初心的坚守,对使命的践行,更是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动写照。这份“三味”,不是刻意为之的“表演”,而是融入血脉的自觉,是在日复一日的基层实践中沉淀出的本色与担当。

一、让“泥土味”成为最鲜明的“标识”——在扎根群众中筑牢根基

基层干部的“泥土味”,是脚下沾着的田埂泥,是裤脚带着的草木香,更是心里装着的万家情。

要习惯“走田埂”而非“坐办公室”,把调研变成“家常事”——清晨去菜市场听听菜价,傍晚到村口大树下聊聊收成,雨天问问低保户的屋顶漏没漏,雪天看看独居老人的柴火够不够。就像那些常年扎根乡村的驻村干部,笔记本上记着“李大叔家的羊该防疫了”“王大姐的大棚需要技术员指导”,对辖区的情况比自家“户口本”还熟。这种“泥土味”,是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的资格,是让群众愿意掏心窝子的“通行证”。

更要学会“说土话”而非“打官腔”。政策宣讲时,把“乡村振兴”翻译成“让咱村日子越过越红火”;解释医保政策时,用“交小钱保大病”的大白话让人一听就懂。群众的语言里藏着最朴素的智慧,愿意放下架子学,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里。

二、让“汗水味”成为最厚重的“勋章”——在实干担当中淬炼本领

基层的事,从来不是“纸上写写、会上讲讲”就能成的,每一项成果背后都是实打实的汗水。

要敢啃“硬骨头”,在“难”字面前不退缩。比如推动土地流转时,面对“祖祖辈辈的地不能动”的老观念,得一趟趟上门做工作,带着村民去邻村看合作社的收益;整治人居环境时,遇到“垃圾乱堆”的顽疾,得亲自带头清扫,用汗水带动大家一起干。那些在防汛一线扛沙袋、在防疫卡点守通宵、在产业基地里教技术的干部,他们的汗水里,藏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的担当。

更要善做“实干家”,在“细”字上下功夫。乡村道路硬化,要算准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调解邻里纠纷,要摸清矛盾的来龙去脉,用“情理法”掰开揉碎了说;帮扶困难群众,不能只送米送油,还要琢磨着帮他们找份能长久挣钱的活计。汗水不会说谎,群众看得见你晒黑的皮肤、磨破的鞋子,更记得你带来的变化——路修通了,产业起来了,矛盾变少了,日子变好了。

三、让“人情味”成为最动人的“底色”——在共情服务中凝聚民心

基层工作,既要“做得对”,更要“暖人心”。这份“人情味”,是把群众当家人的真诚,是“雪中送炭”的贴心。

要懂“群众的苦”,把“小事”当“大事”办。独居老人行动不便,主动帮着交水电费、买药品;留守儿童功课跟不上,抽时间当“临时老师”;返乡青年想创业缺门路,跑前跑后帮着找项目、办手续。这些事看似琐碎,却是群众最需要的“及时雨”。就像社区里的“万能书记”,谁家下水道堵了找他,夫妻吵架了找他,甚至连宠物丢了都找他——不是因为他无所不能,而是因为他让人觉得“靠得住、信得过”。

更要会“换位思考”,在“原则”里留“温度”。执行政策时,多想想“如果是我的家人,会怎么想”。比如落实低保政策,既要严格标准,也不能漏掉那些“收入刚过线但家里有重病患者”的特殊家庭,主动帮他们申请临时救助;推进拆迁工作时,既要坚守底线,也要体谅群众“住了一辈子的老房子舍不得”的心情,帮着找过渡房、协调子女入学。这种“人情味”,不是无原则的妥协,而是带着温度的坚持,让群众感受到“干部不是来‘管’我们的,是来‘帮’我们的”。

泥土味、汗水味、人情味,三味交融,说到底是“为民”二字的生动诠释。做这样的基层干部,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能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留下坚实的足迹;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名声,但能被群众在茶余饭后念叨“那是个好干部”。这份“三味”,是初心,是担当,更是基层干部最美的样子——脚踩泥土,汗洒大地,心向人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