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读了很多书,但是都忘掉了,读书的意义在哪?
我读书总是以少为贵,从不贪多。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读书不要焦虑,欲速则不达。如果读书不是你的工作,那你每天花两个小时读就足够了,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九个小时睡觉,用十三个小时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读多了就会发现,其实剥去知识的外衣,所有知识间都是相通的,只是每个作者引用了不同的素材和表达系统。
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触手可得的时代,只要你想,你便可以获取各种素材。读书只是一个动作,从中得到什么都是你自己决定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是什么样的人,也决定了它会告诉你什么样的事。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世界上并没有两人,阅读的会是同一本书。”
如何有效阅读?

读书三部曲:选→读→用
一、选
我们生活在信息化社会,从前只通过书本传递知识。后来有了电视、电话、互联网。 传播速度加快,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便利。但我们得到便利的同时,信息量增大,知识爆炸,选择太多,反而让我们无法选择。
各类畅销书铺天盖地,琳琅满目,你看了一圈儿,发现它们都挺有趣的,又不太有趣,好像都差不多,这便让你不知如何取舍了。
如果你还没想好该读什么书, 那阅读经典名著一定是你的不二选择,名著之所以为名著,一定是因其伟大历久弥新,可以经受住时间的洗礼,岁月的沉淀,无数人的检验,经过时间检验的,必然经典。
一本好的作品绝对值得人反复阅读,而每重读一次就像又读了一本新书。知识是相通的,当你通读经典后再去看其它书,便都能从中发现它的影子。
如果你已经想好读某一类书了,那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出版社
选书如同买衣服,即是购物,便不能不考虑品牌,好的题材大概率会被大的出版机构拿走,在一家足够权威的出版社买到的书,大概率是好的。
(二)作者
术业有专攻,一个专家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发言,大部分是可信的,而如果超出其所擅长的领域,那就需要警惕了。如果你真的喜欢一个作者,那你一定不要放过他的每一次发言。
(三)大咖推荐
网上的书评比比皆是,有些书评人,甚至根本没有读过自己推荐的书。但有些前辈推荐的书还是不错的,例如“比尔盖茨”。所以通过别人推荐选书时一定要擦亮眼睛辨别。
(四)目录
目录是全书各部分提炼出的精华,就算没有探究过选书方法,看目录也是每个人都会做的,这个动作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你只会被你感兴趣的内容吸引,它能让你知道这本书是不是你想要的。
二、读
(一)经常听到有人说:“读过的书都忘了,感觉就是文字在脑子里过了一遍什么都没留下”。其实没有人可以把读过的书全部记住,不过读到打动你的部分应该停下来仔细思考,想的多了,自然就记住了。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弗兰克领
(二)读书最忌讳咬文嚼字,你看不出什么东西那就是没有东西,过度的斟酌是在浪费时间,把时间用在让你有所感悟的部分上。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三)如果你想加强印象,那做笔记和思维导图无疑是最有效的工具。
三、用
我们该如何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如何通过阅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果我们看书只是看到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或者只靠这种散乱的记忆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你拥有的知识过于分散,没有办法融会贯通是因为你没有建议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所谓知识体系就是把大量不同的知识点按照一种系统、有序的方式形成你的知识架构,从而帮助你更好的理解、解决问题。拥有知识体系就相当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知识库,你可以把你认为有用的知识放在里面,遇到对应场景时拿出来应用。
而想要熟练的应用这一工具,光是放进去是不够的,你现在只见过它,并没碰过,但无论怎么看都看不出触感,所有的工具第一次使用必然是笨拙的,所以你前期需要主动的寻找机会练习,刻意的把它应用到生活中的场景,这样才能在需要的时候更准确、快速的使用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