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一篇文案的观众(读者)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另一种是其他人。
“自嗨”文案的定义是:作者单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感动自己为目标,让别人摸不着头脑。
所以,从定义来讲如何写好“自嗨”文案的第一个关键内容就出来了。
自己视角和用户视角
自己视角,顾名思议就是站在自己角度去写文案,而用户视角就是站在用户角度去写文案。“自嗨”的关键就是要摒弃用户视角,完全以自我视角的出发。
举个例子,看下面图片:
图片上是一个快递领取处的牌子,醒目的文字是:武大分部,不醒目的是申通快递,我们知道醒目的东西最容易被看到,也是要被强调的内容,那么武大分部强调的是快递点,而非哪个快递公司,对于送快递的人来讲,将一大堆快递送到武大分部是他们的目的,而对于武大分部的学生或老师来讲,哪个快递公司这个信息更为重要。
所以,这个牌子如果是快递员挂上的,那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自嗨”文案,因为快递员的客户是取快递的人,但文案却只考虑了他自己,完全没考虑取快递的人。
但这个牌子如果是武大分部的老师或者学生挂上的,那就不是自嗨文案,学生和老师要的是尽快收到快递,所以他们希望送快递的人能更容易找到这个地方。
再举个例子,一个乞丐在餐厅门口乞讨,他在自己面前放了一个牌子,上面写道:“无家可归,请帮帮我。”结果过了很久也没有收到多少施舍。
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心理学家,他把乞丐牌子上字改成:“你要是饿了会怎么样?”结果同样时间却收到了几倍的施舍。
“无家可归,请帮帮我”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你要是饿了会怎么样?”是从用户的视角出发,因为在餐厅门口,过往的人大部分人都是饿着的,他们最容易感受到的是饿,而非无家可归,所以改过的文案更容易影响路人,所以就会得到更多施舍。
这两个例子可以很好的印证“自嗨”文案的定义,快递员挂了一个突出武大分部的牌子,方便了自己却让收快递的人很不方便。
牌子上写着无家可归的乞丐,他说出了自己的苦,感动着自己,却无法影响路人。这都属于感动自己却让别人摸不着头脑。
说到这里要提一个问题,乞丐为什么没有想到心理学家的方法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下面要讲的自嗨文案的第二个关键内容:
直觉与反直觉
人对事物的觉察有两种,一种是直觉,另一种是反直觉,比如对日出这件事,直觉会告诉我们太阳“升”起来了,但事实是这样吗?
我们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所以事实是地球又自转了。
那你会把日出描述成地球自转吗?显然不会。由此可以联想到,我们在用文字描述事情时,很容易被直觉影响。
这就像上面的乞丐,他认为无家可归是很痛苦的,善良的人遇到这样的人一定会给予帮助,但事实并非他想的那样,原因就在于乞丐习惯用直觉去判断别人的感受。
美国斯坦福大学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了这点。199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猜歌的游戏,这个游戏就是找两个人,一个人打节奏,另一个人猜是什么歌,实验选的都是一些简单且被人熟知歌曲。
实验结束后,打节奏的人一共打了120首歌,然后实验人员让打节奏的人预测一下猜歌人的正确率,打节奏的人评直觉给出了50%的正确率,他对此的描述是:“歌曲如此简单,我敲的节奏如此准确,对方一定能够猜的出来。”但实际结果是猜歌的人只猜对了3首,这几乎跟瞎猜没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打节奏的人会给出50%的预测呢?因为打节奏的人在打这首歌的时候,脑海中已经有了这首歌的旋律,这会让他感觉自己打的很准确。而听的人并不知道这首歌,他听到的节奏多半都是杂乱的。
这就像乞丐当时最容易感受到的苦是无家可归,而路人最容易感受到的苦是“饿”,乞丐要想用无家可归的苦来换取施舍,就如同打节奏的人认为听的人不可能听不出那些歌曲是一个道理。
“自嗨”文案分析
说完自嗨文案的两个关键内容,我们来看下面这个广告:
看完上图,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能通过这个广告知道这到底是个什么产品吗?
我相信很多人看完并无法知道这到底是个什么产品。
原因就在于文案的作者是知道这个产品的,于是他就会用自己视角来写文案,这样写出的东西就会基于自己已知的内容来写,而忽略了用户并不知道这个东西的事实,这样写出的文案即使可以让用户知道这是一个可以修照片、可以加粉、可以营销,但就是不知道它是什么。
这就是一个成功的将自我视角和直觉都运用上的“自嗨”文案。
总结
不难看出,“自嗨”文案的特点是以自己为出发点,通过直觉,用自己已知的内容构建出的华丽文字,比如有一段咖啡厅的广告文案是这么写的:“醇香世界,简约生活:开启咖啡新时代。”
语言华丽、优美,并且自己读起来都会觉得感动,并相信一定能够打动消费者。
但现实是,消费者根本不知道醇香世界、简约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也无法联想起咖啡新时代跟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所以,写好自嗨文案的关键点就是,站在自己角度上,用自己已知的内容,在不考虑用户是否和自己具备同样知识的前提下,写出能感动自己的华丽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