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而燥热的三伏天,终于接近尾声,步入最后一个阶段——末伏。
立秋也在本月初不经意间准时到来,但我是翻看了日历之后才知道的。
窗外,满目的新绿还在伸展,花朵还在盛开。转眼间,落叶的季节却也不远了。
现在,总是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很快。一整年的时间,也就这样过了近三分之二。
早上七点醒来,再眯一会儿,醒来就是三十分钟之后的事情了。
才开始令人头疼的周一,忙忙碌碌一通,来来回回几趟公交,便又到了周末。
再过一个月,年龄又将加上一笔,四舍五入一下也就奔三了,被小孩子喊阿姨的几率不知道又会翻上几翻。
一年前签订的劳动合同,也将在月底到期。
有时候真的会很着急,反复地懊恼自己为什么成长地这么慢,工作也没什么长进,荷包鼓不起来,除了两点一线的轨迹之外哪里也没去过。
既不能全身心投入,享受一成不变的安逸的生活,又无法放开束缚,勇敢地去挑战自己,争取过上不一样的生活。
忍耐力不够,又做不到洒脱,所以过得并不太快乐。
不知道自己,除了二十几岁的大好年龄之外,还有什么?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才好?
于是,陷入循环性间歇性的纠结思考,可结果也只是比前一天变得更迷茫了,离续签或离开的日子又近了一天。
觉察到自己说话的语气和方式,明显和在校的时候很不一样,多了一些老气横秋的感觉。
有时候不知不觉就开始说教起来,还摆出一副过来人摸样。
知道的事情多了,也才发觉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更多了,也就知道了自己的无知。
见识了职场中无形的唇枪舌剑多了,也就更能看清一些人情与世故。
虽然之前也说过,一生中要走的弯路,可能真的是一米都不会少了你的。但是,可以少走一些磕磕绊绊也是好的。
仔细想想,你才二十几岁的年龄,确实应该早点醒悟一些东西。
趁着你尚未完全定性,趁着你尚且年轻。
一切都为时不晚。
【不要等任何人,因为太苦了。】
长这么大,重复看次数最多的电视剧,想来想去,也就是《还珠格格》了。
整部剧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夏雨荷所说的那一段话,她说:
“等了一辈子,恨了一辈子,怨了一辈子,想了一辈子,可依然感激上苍,让我有这个可等、可恨、可怨、可想的人。否则,生命将会是一口枯井,了无生趣。”
我从来都不敢把“一辈子”挂在嘴边,也不晓得一辈子究竟是什么样子,更不敢想象等一辈子是怎样的心路历程。
等,一个令人心慌的字眼,它给你期待,又让人抓狂。
等一班迟迟不来的公交车,等一份许久未到的快递,等一通昔日旧友的电话,等一个不知福祸的机会,等异地恋的他(她)回来与你匆匆见上一面。
我不愿意等。
不愿意等别人,亦不愿意让别人等我。
可是,二十几岁的你,正值精力旺盛的年华,荷尔蒙肆意着,总是动不动就想说:
“我等你啊!我等你一辈子!我可以等到你跟他(她)分开!我等你回头看看我!”
好像是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去浪费,不用付什么责任,只是为了一个若有似无的承诺,便可以去等上个三年五载,等上一生。
又何妨?不是吗?
倘若有朝一日等到了,便说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倘若是等不到,就抱怨说,我苦苦等了你这么久,最后落得两手空空。
可我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不想背负这种锅,太承重了。
在机场等轮船这种事情,也是绝对不会去做的。
除了等,你还有那么多事情可以去做,让自己变得更充实,别丢了事业又丢了人心。
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年纪,脱贫比爱情更重要。
不想在最黄金的十年里耗尽光阴,等一个不知所云的东西,换回一个不知所措的未来。
【培养一个能力,学会自我控制。】
真正参加工作之后,才发现在学校里学习的东西都只是皮毛,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也是十万八千里之遥。
虽然从第一次接手工作,到能够应付各种现场活动、会议的拍摄、撰稿,以及日常原创工作稿件的编发,整个过程并没有花费太长的时间。
但是,用一个月的工作经验复制粘贴使用一年,甚至更久,不免可怕。原地不动的状态,令人心里很没底。
于是,我开始浏览和搜罗,他人是如何在职场中升级打怪的经验,总结出了一条他们共通的规律:
在做好本职工作,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培养一项或多项能力,可以是写作,语言,交际。也可以是运动,甚至是帮人修改PPT。
然后,就是要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包括体重数值,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等。当然,还有你的脾气。
如此一来,当你专注于每一项能力训练的时候,你就会在不经意间开始慢慢脱离屌丝队伍。
自己各方面素质和工作效率都能得到提升,同时自己的身体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久而久之,等你回头看看,才会发现自己已经甩开其他人很远了。
嫌弃自己糟糕的文笔,那就多看看多写作。那点儿蹩脚的语言组织能力,写情书都要找枪手帮忙,就别怪妹子不正眼看你。
嫌弃自己臃肿的身材,那就多跑跑多运动。肚子上的“游泳圈”,你还想忍受它多久?
“我就这暴脾气,急眼了连自己都打!”
不要总是动不动就对人发脾气,因为别人并不欠你什么。
人家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司机,还会怕你这个新手不成?
还有,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人丑就多读书,少熬夜。”
连自己体重都控制不了的人,还如何指望他(她)控制人生?
确实令人无言以对,包括我自己。
放在墙角的瑜伽垫,早就落了一层灰。
【倾听他人说话,凡事三思而后行。】
好好说话,好好倾听他人说话。
这两件事情说的容易,但真要做好是不容易的。
有那么一些人,就是“喜欢”在你说话的时候横插一腿,打断对话。
冷场了,他(她)又会问你:
“你怎么不继续说了?你说啊!”
还有一种人,领导还没说完,他(她)自己就自顾自说上了。
对上级的发言指指点点,完全不会注意到一旁一股“杀气”正在袭来,自我感觉还非常好,内心OS:
“领导都说不过我。”
又或者,他(她)向你询问一些东西,你一副认真脸地做出解答的时候,他(她)压根儿就没把耳朵带上。
等你说得口干舌燥,他(她)终于上线了,一脸狐疑地问你:
“你刚才说什么来着?我没听清。”
还也有一些时候,你也实在是不想听对方唐僧似的叨逼叨叨逼叨。可还是要出于礼貌,保持微笑,喜怒不形于色。
总是能听到长辈们议论,说:
“你们这些二十几岁的小年轻,个顶个的愤青,说话也是口无遮拦,没轻没重的。”
但是,烦请大爷大妈们,别着急着一棒子打死九零后之中的好鸟。
我们确实难免我行我素,喜欢以自己为中心,喜欢发表个人意见,喜欢受人关注的感觉,喜欢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可是,那些说话不经大脑,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完全不分场合和时间,不懂做事情要三思而后行,办事简单粗暴的幺蛾子,并不能代表全体二十多岁的我们。
咱们可都是讲文明,懂礼貌,知道做事要经过大脑的“好孩子”!
胸前的红领巾更鲜艳了呢!
插一句:
自己这段时间在看新的工作机会,想着怎么着也得提前做点儿准备。
这边简历一更新,那边各种HR的电话便纷至沓来,五花八门。
母亲大人很关心我的工作进程,问我有没有动静。
父亲大人比较淡定,不直接问我,只是让我做事之前要想清楚。
我告诉他们:“联系我的HR都是在网上看到简历找到了我,我之前没有给对方投过简历,还需要多看看,了解清楚了再回复。”
母亲大人说:“你现在有脑子了,知道三思而后行了,有进步。”
那可不!谁愿意脑子一热被坑了一次,再被坑一次?
只不过,我主动投简历的公司的HR,目前还没有一位来搭理我。
为什么这样子?
真是发了愁了。
【不要害怕犯错,要知道保留自己的判断。】
“青春是人生的实验课,错也错得很值得。”
只有错了,我们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找到自己正确的圈子和界限。
读书的时候害怕犯错。
考试的时候就怕答错题被扣分,画满红叉的卷子不敢拿回家给家长签字,开家长会的时候紧张得不行。
工作的时候害怕犯错。
担心领导安排的任务完成不好,影响了整个项目的进度。
小时候打破了邻居家的玻璃,弄坏了小伙伴心爱的文具。
长大后发错资料,填乱表格,聚会迟到,甚至是大街上认错人。
这些大大小小的错误,我们似曾相识,或许也都曾犯过,而且不止一次。
当时觉得是天大的事情,不敢告诉大人,不敢直视领导的眼睛,想找一个缝隙钻进去。
现在想想看,一切都会过去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及时反省改过就好了。
以前,犯了错,无论如何也会“据理力争”一番,断断不能让自己丢了面子又失了气场。
“谁谁谁不也是这样吗?你们为什么就单单说我一个人,不说他!”
“我不是故意的!是谁谁谁让我这么做的。”
可是,工作之后,变得不一样了。
你犯错了,知道自己要承担后果,但再也看不见当初那一副理直气壮的摸样。
不是你的错,但逃不了被拉下水要背锅的下场。想和领导理论一番,考虑到饭碗问题,终归又觉得不适合,不划算。
畏畏缩缩,只得在下班后躺在床上被领导骂个狗血淋头,恨不得把他(她)全家都问候一遍。
低头接受批评的时候,或心虚,或委屈。
可是抬起头的那一刻,还是要继续保持微笑。
职场中的每个人,真不容易。
人情练达是很重要,但仍要分辨是非曲直,保留一份自己的判断。
不是自己的错,就不要心有愧疚。
【父母渐渐老去,常联系,常回家看看。】
二十几岁的年龄。
很多人都和我一样选择了在外工作,想趁着年轻多赚取一些资本,让自己也让家中的父母有一个更加舒心的生活。
五六十岁的年龄。
很多父母像我的父母亲一样,已经退休或再坚持工作几年等待退休,白发早已爬上了头顶,皱纹也静悄悄地紧随其后。
记得以前看过一则公益广告,内容大概说的是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在家里做好了饭,就等着子女们回来吃。
可是,等到饭点,却接到了一个个电话。
“妈,您自己先吃吧,我今天公司加班,就不回家吃了!”
“爸,我们今天不回来吃饭了!你们自己吃,别等我们。”
“我今天要去小伙伴家吃饭!爷爷奶奶再见!”
“忙,都忙,忙点儿好啊。”
我们好像真的都很忙。
以前是忙课业,现在是忙工作,以后还要忙自己家庭的事情。
我们忙着处理公务私事,忙着加薪升迁,忙着娶妻生子,忙得千头万绪,忙得无瑕顾及父母其实很需要我们的关爱。
等到哪天不忙了,回头一看,才发觉父母竟然已经老了,老了这么多,硬朗直挺的背有些弯曲了,看东西吃力了许多,就连老花眼镜也戴上了。
平时和父母虽然算不上时刻保持联系,但却也有保持一定的交流,让他们知道我每天都在做些什么,他们才放心。
基本上三两天就打一通电话,父母在电话里你争我抢:
“让我和女儿先说!”
“电话是我接到的,我先讲两句!”
“时间不早了,你和你爸再说两句就赶紧去睡觉!晚安。”
自从父母学会了用平板微信视频聊天,“见面”的机会就多了。
每回视频,父母一边鼓捣平板,一边说话:
“我怎么觉得今天画质不清晰啊?”
“你的头怎么是倒着的啊?是我镜头坏了吗?”
“孩子,你听得清我们说话吗?我怎么觉得声音怎么小声?”
在外工作,最难办到的一点,应该就是常回家看看了。只能指望着春节和国庆回去一趟。
从上个月甚至更早的时间,父亲就开始询问我国庆放假回家的事情,每一次打电话都会问一遍。
顺带着告诉(诱惑)我冰箱里已经囤了多少我爱吃的东西,有什么瓜果过段时间就上市了,等我回去吃。
母亲大人虽然嘴里总是和父亲说:“孩子公司放假安排还没出来呢!你别老是问孩子,搞得孩子很紧张!”。
但也会私下里跟我说:“你爸就等着你回来呢!实在不行,我们过来你这边陪你哈!”
我要回家。
因为——
“你永远不知道,你不在家的时候,父母的餐桌上有多简单。你也永远不知道,你回家的日子被他们计算了多少次。”
不想后悔,子欲养而亲不待。
【努力出去看一看,生活需要自己亲身体验。】
同样是二十几岁的年龄,有些人的朋友圈就是一本微型世界地理杂质,刷新看看,时不时就会蹦出来自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他(她)们去徒步、去露营、去攀岩、去潜水、去滑雪、去原始森林、去大漠草原,去看天地辽阔。
他(她)们去过我不曾去过的地方,见过不曾亲眼见过的美景,尝过不曾品尝过的饕餮美食。
他(她)们与各种肤色的人交朋友,哪怕只能说一口中式英语口语。
你可以说他(她)们是有钱,有闲又有时间,所以才能有这样不同的人生体验。如果这些条件都给你,你也可以。
或许你说得对。
可是这些给了你,你就一定能勇敢地迈出这一步,离开空调房,隔绝无线网络,不说母语,背着承重的装备出发了吗?
我看未必。别的不说,我自己都不能拍着胸脯说走就走。
你害怕人生地不熟,害怕迷路,害怕水土不服,害怕语言沟通有障碍,害怕不安全因素,害怕…..
好了,你还是别去了。
我相信,他(她)们是因为缘于内心对外界探寻的渴望和勇敢,才能一步步走了这么久,走了这么远。
他(她)有着清晰的想法和方向,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何时出发,与谁结伴,划定路线,准备攻略,自写游记。
而不是像我们大多数的人一样:
看看热门线路,听听忽悠,就付钱报了旅行团。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地方了,就随手拍几张剪刀手,同步上传至朋友圈,QQ空间和微博。
这就算完事了。
虽然,照片里大家也都拍了自己眼中最美的风景,可前者是带着故事,后者带着“到此一游”的气息。
时间久了,再拿出来看一看,估计也就只剩下:“哦,我之前还去过这里啊?”。
相较于出门跟团游,宅男宅女一族就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了。
年纪轻轻的就把自己窝在屋子里,有吃有喝有水有电有网,便可无欲无求。
管你外头天翻地覆,我自淡定处之。
可惜了这么大好的年华,就埋藏在那一亩三分地,甘心做一只井底的蛙。
不看大千世界有多美,不懂世界变化有多快。
不要老是说:“等到以后怎么怎么样”,以后是什么时候?
“我要去桂林啊,我要去桂林。有时间的时候,我没有钱。有了钱以后,我又没时间。”
这样多亏!你说呢?
一定要自己走出去看一看!
去看那山河江水不倦地滋养着的大地与花朵的盛放。
去感受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浩荡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肃然。
去体验一番最真实的生活,去看看最壮丽的风景。
趁着你还年轻,趁着你还体力充沛,带上你的眼睛和心爱的相机,还有你那向往自由的心,出发吧!
记着,你才二十几岁的年龄。
一切都还来得及。
那颗心,你一直都有,只是被你藏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