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发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这一现象人们称之为“瓦拉赫效应”。
在家长培养子女方面,“瓦拉赫效应”启示重大。在孩子们中间不存在所谓的“差等生”,就算Ta如今表现平平,甚至不尽如人意。可任何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只是多种智力因素程度不一的组合而已。评价孩子不是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哪些方面聪明以及该如何发挥聪明的问题。
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人只能从自己的优势而非劣势中获得成功。现在,大部分教育体制只教导孩子要改正缺点,在未取得优异成绩时,家长与老师总是把原因归咎于孩子的缺点。以前,我们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认为一个人只要肯下功夫,早晚有一天会达成目标。事实上,就算下了非常大的功夫,长年累月磨成的最多也只是一根粗糙的针而已,根本就不能用来秀花。而且,别忘了,社会也需要铁杵,倘若生来就铁杵,就该去做铁杵擅长做的事情,为何还要千辛万苦地浪费时间和成本去变成一根粗糙的针呢?道理非常简单,就如同瓦拉赫一样,他拥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潜质,当他是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时,他就有充足的理由放弃文学与绘画而选择化学。
要想让孩子像瓦拉赫一样,家长们就应当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事实证明,引向成功的有效教育,都是先清楚孩子“在哪方面聪明”。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必须冷静分析原因,观察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从中找到适合其发展的优势方向。与此同时,还要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这样或许就会点燃孩子的智慧火花。一旦孩子学有所长,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加,就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还会带动别的方面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