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公开课《积极心理学》听课人数已经超过曾经位居榜首的《经济学导论》,大关心自己是否快乐已经开始超过对金钱的而亡。是什么使这门课程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呢?
#内向的人可以很快乐
沙哈尔教授接受采访的时候,支持人或者记者会说,“Tal,你讲得很好哈,但是别误会,我总感觉你跟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Tal听了无数遍这样的评价之后已经脱敏了,不过还是会礼貌地回应,“哪不一样呢?”
大部分人都会说——
“我以为吧,你会更外向一些,不应该是这么内向的人。”
这些重复出现的对话暴露了社会主流对幸福的理解是有倾向性的,那就是如果一个人很快乐,那么Ta应该是活波开朗、乐观阳光的形象,而“安静的”、“内向的”、“不善言辞的”,这样的人怎么会快乐呢?
当幸福的定义变得狭隘之后,可以想象追求幸福的路将会变得更难。
#有钱 有颜 有名 不是幸福的代名词
刚才提到说,很多媒体人会评价Tal跟自己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大部分觉得比自己预期的要内向,还有人的回答更好笑——
“我想象中,你更高一些。”
Tal自嘲道,“难道身高1米7的男人没有资格拥有幸福吗?”
现场的学生听了也是一阵哄笑。
虽然直接把身高和幸福放在一起的对比会让人发笑,觉得荒谬,可是生活中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
“我再漂亮点,就会更幸福了”
“我再多挣点钱,就更幸福了”
“我再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就会更幸福了”
......
代表幸福的字眼还有很多。
可事实是这样的呢?当我们把幸福的可能性建立在没有拥有的外借条件上时,幸福就变成了只有在未来才能享受的状态,因为在正当下,我们永远有缺失的东西,那么幸福就永远是缺席的。
#安静的力量
Tal在上课的时候会在课堂上设置“time-in”时间,就是会暂停1-2分钟,让大家安静地沉淀一下刚才思考的内容,或者干脆放空一下。这个过程很妙,它能够非常有效地提升我们对于知识的吸收和领悟水平。
领悟水平提高意味着什么呢?
你可能在那一两分钟的时间里就实现了——
“找到问题的关键,不再迷茫”
“人生某一个转折点的成长”
“长期困扰问题的解决和释怀”
......
这些就是我们常说的“想通了”。
所以安静本身是有无穷力量的,使劲塞满时间,无法忍受片刻的沉默尴尬,都是在浪费安静能够给我们带来的价值和意义。
# 转化知识
Tal提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的一段话——
如果有人上了一门关于心理学学习的课,或者看了一本相关的书,大部分内容,在我看来,是与重点无关的。也就是,与人性无关。大部分内容把学习展现为获得联想,技能和能力,而这些对于人的性格,人的个性,人本身来说只是外在而非本质的。
意思就是,学再多的知识,都是在我们的人性之外的,无论这么叠加,我们的人性还是模糊的,对自己的了解还是片面的。但如果我们能够在把知识听进耳之后,还能够进行再加工,转化成对我们自己和自己的生活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应用,才真正让知识和我们自己的人性发生了有效的碰撞和互动。
Tal继续分享马斯洛的话——
人性的哲学衍生出关于学习、教学和教育的新概念。简单地说,这一概念认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标,人的目标,人性的目标。只要人还是被关注的目标,从根本上是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完全成为一个人,达到人类或是特定的某个人能达到的最高高度。通俗点讲,就是帮助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关注幸福,其实就是关注自己,把自己当作最好奇的对象来研究,最好的自己就会实现,实现的过程就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