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教育,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受过教育的标准。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只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查尔斯·莱文
喜欢极了他的话,即使与我一直所接受的传统教育相悖,即使被批评不懂人生艰苦太过理想主义。
这样一种理念,与我父母的教育观是绝对冲突的。他俩默契地白眼一翻:什么乱七八糟的!就是幼稚!不懂生活疾苦!即使仅从个人狭窄的生活圈出发,我也不禁感概一声:农村落后的又岂止是表面上的经济物质方面,隐而不现的教育观才将是最可怕的推手,推动两极分化进一步严峻。
生活在农村,学习在城市,我对这种落差的感受不可谓不深刻。当城市的教育目光已投向国际平台,农村的家长连对国内的学校都没有清晰的概念;当眼界格局已经成为教育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农村的评判标准还是“早早工作赚钱”;当整个社会大步前行,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压力迫使人快速成长;农村老大爷般嘲笑着这种“拼命式”,勤劳耐苦不见得传承给下一代,温水煮青蛙般的优哉游哉,在溺爱下长大的农村年轻一代中屡见不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社会的大趋势,谁又逃得了,不过早晚而已;然而,一早一晚,已是社会分化的两端。
那么再下一代呢?中国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大概常被心胸狭隘嫉妒心重而努力和能力又无法匹配自身野心的人拿来意淫。殊不知,例外已有太多。最近刚好在看《洛克菲勒给子女的一生忠告》,不得不说,这个一手创办起石油帝国的商业巨子,睿智得令人全身心折服。而君可见,这个富可敌国的家族,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不仅仅是财富,更珍贵的是一代代累积起来的智慧和经验。其独特而深刻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塑造出一代代精英,巩固着家族的繁荣兴盛。事实上,越是真正成功富足的人士,越是底蕴深厚的家族,似乎越是重视教育。他们清醒地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再多的财富,也有被挥霍一空的一天,只有后代自身卓越的能力,才是保障其自身和家族的根本所在。而反观我的家乡,如果说,囿于物质经济条件而致见识狭隘,错不在他们;那么安逸舒适的环境充分诱发人性的惫懒怠惰,而其尚不自知,我只能说:可怜之人,大概,必有些可恨之处吧。时至今日,我难得回家一趟,还会有人孜孜不倦地教导:女孩子家家的,不要那么努力,当心嫁不出去……
残酷来说,这个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竞争有限的优质资源。想到经济学上一个术语,叫“乘数效应”,大意是说,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大多数人,大概只是看到:名校生,高学历,工资高,待遇好。其实,又何止这些呢!它所产生的乘数效应,才是隐藏在海面下的冰山真面目。
因着教育的平台,他们进一步见识到了世界的广袤与神奇,对太多的问题孜孜以求,不断雕琢着他们的思维日渐精辟犀利;不断磨砺着他们的性格愈加沉稳坚毅。丰富的历练,开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不尽心无以收获。外人或许只是看到他们或光鲜或苦逼,然后或羡慕或嫉妒地感慨一声以自我满足,却不曾探得冰山一角下的深邃澄澈。你以为,他们眼里只有前途和钱途,失了人生趣味。其实,那不过是你自欺欺人的借口罢了——毕竟,总要有一点超过那些“出身比你好,长得比你美,还比你努力”的人,人生才能继续下去。单从洛克菲勒写给子女的信来看,无论是外在事业上的充实忙碌,还是其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内心的富足愉悦,都令人艳羡不已。一生学习,一生追求,一生提炼与升华……真正的教育,赋予他们真正活出一生的智慧与才能。
而延续到下一代,常说,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私以为,若是从小被书香渲染,长大后必不会太差。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勤奋坚毅的良好品德与修养,是能感染与继承的。更何况,若父母明理,对教育必重视;若父母睿智,对教育必有独到之处。代代相传的效应,不可谓不大。自古书香门第受人尊敬,必是有道理的。不是血脉上的歧视,而是你不得不承认,优秀,是可以传承的,是传承,而不是遗传。态度上无法以身作则,理念方式上望尘莫及,单薄的一句“我也很重视教育,可是资源能力够不上”,然后继续转头继续抱怨社会不公——你,是否如是?又是否知道,孩子,听到了你的抱怨,然后知晓社会不公——而这,就是你给孩子最初的教育。
我并没有什么资格去批判,只是有感而发,胡说教育而已。如果,现在你还不能和他一起坐下喝咖啡,与其伤感,不如想想,如何才能让下一代或者下下代,和对方一起坐下相聊甚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