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博主在小某书上发文倾诉她的自闭症女儿很难带,言语间非常崩溃。有个网友回复道:家长非要开盲盒,开了个不好的,又怨孩子来讨债,生育本来就有各种风险。
乍一听还有些道理,但既然知道生育有风险,还质疑家长非要开盲盒是什么意思?是用不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么?繁衍后代不同于其他冒险行为,它是自然规律,也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最关键环节。作为孕育生命的适龄者,只要不是故意冒险生育,不管孩子质量如何,都不应该被这样无端指责。
更何况,有些疾病产检也不能发现,再进步的科学技术也规避不了所有风险。
经常看到只要有患特殊疾病的小孩出现,总能引起人们的好奇:怀孕的时候没产检吗?这病是先天的么?这些问题看似是关心,实则是在把问题归咎于父母--叫你不产检,有遗传病还非要生,最终得出结论:是你做父母的活该,你看我基因又好又明智,不像你会生个不健康的孩子出来。
还有一个人们很关心的问题是如果父母不在了,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他们的父母通常会这样回答:我走的时候会带上他,不劳你操心。
带上不能独立生活的孩子离开这个世界,暂且不讨论涉及的法律和道德问题,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父母离开这个世界前还有行动能力,而且那个孩子刚好就在身边,这多少有点残忍的理想主义。
但即使如此,也的确不劳别人过分操心,每个人都有自己注定的命数,现代医学或财力受限尚不能解决的疾病,作为父母,既不能让孩子回炉重造,也不能像有些网友提议的制造意外,唯有尽他们所能,走一步算一步。
而在走一步算一步的过程中,父母将遭受非人的身心折磨,崩溃、抑郁往往随之而来,冷静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孩子是无辜的,但父母的坏情绪如何宣泄?时刻保持理智对于普通小孩的父母来说尚不能完全做到,对于照顾患有特殊疾病小孩的父母来说更是难于上青天,偶尔骂几句、打几下应该可以被允许。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母亲,换作其他任何凡人,也都做不到毫无怨言,我们可以不去理解同情她,但责备就显得不通人性。
如果非要给未能生下健康孩子找个责任方的话,它也许就是命,有的疾病要在孩子出生后才能察觉,而有的疾病要在若干年后才发作,叫人无可奈何。
前段时间看了天才捕手计划主编的《孤独的病人:罕见病患者口述纪实》和罹患渐冻症的京东原副总裁蔡磊出版的《相信》,几千分之一、几万分之一甚至更低发病概率的疾病,偏偏就有人遇上了。有人提出,为保证生出健康孩子,婚育前要关注对方及其家人的既往病史,这当然值得肯定,但这仍然不能规避所有风险。
蔡磊在《相信》一书中写道:一位科学家曾和他说,没有人的基因是毫无缺陷的,每个人生下来就携带了7~10个发生突变的基因,并且在后续几十年里,体内的基因还可能发生变异。这些基因突变有的会表现为病症,有的则不会,随机发生。所以,患特殊疾病其实是个概率事件,即使用尽科学手段也无法完全排除。更何况,一个人活着,要穷尽所有科学手段去保证他的健康,那他还不如死了算了。
蔡磊还写道:很多病友得病后都会有种莫名的羞耻感,不想被他人另眼相看,尤其是罕见病。如果说常见绝症换来的一般是同情和安慰,那么听到罕见病,他人的第一反应常常是:“这是什么病?你怎么会得这个病?”那份好奇听起来也像是夹杂着不解甚至责备,好像是我们主动选择了这个病。
同样,作为未能生下健康孩子的父母,他们也会不自觉地产生这种羞耻感,怕被他人长时间打量,也怕他人过度问询,仿佛是他们无知到要主动生个不健康的孩子来折磨自己。
至于那些聪明人在事后提出产检建议以排除风险,事实上,很多不健康的小孩就是在产检一路绿灯的情况下生下来的。再说,有哪对父母不希望自己生下来的小孩是健康的,但总有人不幸,只是那个人刚好不是你,你却由此以为你的基因更优良,你的产检更全面,这是典型的傲慢与偏见。
换个视角来看这事,产检之所以能筛除一些患有先天性疾病的胎儿,那是在大量的科学研究基础上获得的成果应用,而科学研究的对象就是那些患病的胎儿、婴儿、儿童、青少年或成年人。
如果科学技术真的可以排除所有的疾病,保证出生的小孩全部健康,正如让一个小孩生活在无菌环境中,这未必就是最好的局面。病人需要康复,医学因此得以快速发展,只不过我们大部分人是幸运的受益者,无需经历无药可医的煎熬,但并不代表这一阶段不曾存在过。
未能生下健康孩子的父母注定此生艰难,但孩子的不健康并非是你们的错,不必为此感到抱歉,况且,科技在进步,孩子在长大,未来充满希望。那些一开口就简单粗暴质疑别人是否产检的人,那些教唆父母带孩子去国道、水库制造意外的人,他们能来到这个世界可能也就是产检还不够先进的后果,心坏了怎么能算是健康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