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许多有关亲子教育的文章里都在强调,孩子出问题一定是原生家庭出问题,责任在父母身上,是父母的教育出问题了,因为“父母是原件,孩子才是复制品”。有什么样父母才会有什么样的孩子。三字经里说“子不教父之过。”
然而,我却认为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就像有些专家评定教师时说的:“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一样偏激。因为这样一棒子把父母打死,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公平。虽然说,家庭教育里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关键,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父母的教育观。但古语里也说:“一娘养九种,九种不像娘。”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对夫妻,结婚后经常争执不休,有时候丈夫心情不好还会把妻子当做发泄的对象,动辄就又打又骂。而他们的三个儿子,从小便目睹了父母争执、家暴的画面,在这种不幸的家庭生活中逐渐长大。20多年后,这三个孩子也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和家庭。小儿子的婚姻生活完全是父亲的复制品,家暴、争执,夫妻关系很糟糕。老二受父母婚姻的影响,迟迟不敢结婚,怕受到伤害。但不同的是:大儿子和妻子的婚姻关系却非常的幸福美满。” 这令人感到好奇,为什么三个孩子同样的成长环境,未来婚姻生活却截然相反?
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的行为习惯、价值观,都受这个家庭里的影响,当我们成年后,会不自觉地模仿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一些行为。小儿子的婚姻如此糟糕,正是因为他潜意识里正是在重复父母的婚姻模式。可是,大儿子是如何打破了原生家庭的桎梏?
关键在于思维模式。事情不会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情绪,改变情绪,能改变思想;改变思想,能改变行动;改变行动,能改变我们的命运。生活中很多人会有一个“思维惯性”, 认为是一个人/事物,直接导致我们最终的反应/情绪。但其实,在事件和引起的结果中间,还有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我们的“思维模式”。
所以,原件不变,但如果是复印机出问题了,也可能会导致复印件出问题。家庭教育里,孩子身上的有些问题,是要归咎于孩子自身的问题。由孩子自身承担,不能像有的专家们鼓吹的一样,孩子身上的所有问题都源于父母,把所有责任都推向父母。让父母背负更多的重担。其实,有时父母也挺冤枉的。尤其是当更年期父母遇上青春判逆期的孩子时,父母哪怕有十张嘴,也辩不过孩子,还要遭孩子狂吼,不尊重。父母受伤后的心也无处安放。
所以希望青青期的孩子们多理解父母一点。此时的父母,上有老下有小,不能有半点偷懒,眼睛一睁开,到处都是需要依靠自己的人,却没有自己可依靠的人。父母着实不易。理解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