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成长规律。 ——卢梭
在我们成人眼里,孩子的很多行为我们都不理解。比如我们经常讨论的儿童敏感期,在不同时期,会发现儿童执着不同的行为。如果不了解敏感期的概念和特征,很容易不理解孩子,甚至还责怪孩子,给孩子带来困扰,影响他的正常成长发展。
往往最懂孩子的人,是跟孩子关系最密切,相处最久的那个人。因为,读懂孩子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对孩子平时的行为习惯有充分的了解。
但是,仅仅了解孩子的行为习惯还不够,还要尊重孩子,去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跟他站在一条视平线上去看世界。
比如我们经常会说,和孩子交谈的时候,蹲下身体和他的眼睛平视,这样可以拉近距离感,让孩子感觉你是可信任的。还有一个大家可能都听过的,逛商场的例子。孩子为什么会不喜欢逛街,总希望大人来抱他?那是因为我们的视线范围广,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而孩子由于身高不够视线受阻,看到的都是腿和脚,人多的时候还会被陌生人挤到。他自然感觉不到购物的乐趣,而是内心充满了恐惧。
前几次文章也提到,我们需要科学育儿,而不是仅仅依靠老一辈的经验理论。想懂真正的懂孩子,同样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支撑,一定要知道孩子成长的规律是怎样的。
孩子从小到大都需要有人看懂,所有行为都是有原因的,跟成长经历,生理发展有关系。
比如男孩的语言发育就普遍比女孩晚一年多,如果男孩的家长过于着急的指责孩子不会说话,拿他和别的孩子比,那么孩子会更没勇气,不敢开口,严重的甚至形成语言障碍。其实,只要排除疾病因素,耐心点听孩子慢慢说就好了。成长本身就是很快的事情,为什么还要着急催促,慢下来,和孩子共同体验成长的美好不是更好吗?
其实不同的年龄段,每个孩子都会有大致相同的特点:
①婴儿期。我们之前也谈过孩子认生的问题,在孩子三个月的时候,他其实是不会认生的,见到生人或许还会笑,这是因为他的大脑链接还没有完成;等到了六个月,大脑链接就开始完成了,会出现怕生的现象;再大一点到了九个月左右,他就会先进行判断,比如这个人我有没有见过,她长的很像妈妈,他在对我笑呢等等,然后再去决定是否害怕。
②幼儿园。这是孩子第一次独自离开家,去陌生的环境。很多家庭都受分离焦虑的困扰,一是孩子自身的安全感不足,二是环境改变给孩子带来的压力。
记得孙瑞雪在她的书中提到,在蒙特梭利的幼儿园,允许父母和孩子先熟悉几天幼儿园,给孩子一个过渡期,然后父母再离开。
同时还有父母的影响,其实孩子到了三岁以后社交需求就很凸显了,他们是很乐意去幼儿园的。但是很多家长反而不舍,怕孩子去了不适应,不好好吃饭,被别人欺负等等。他们不知道这些负面消极的情绪可以传染给孩子,让孩子觉得幼儿园不是一个好地方。所以家长要在入园前给孩子些积极正面提示,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看看有关幼儿园的绘本之类的,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分离焦虑自然会少很多。
③小学。在孩子升小学之前,家长我们要做的其实和去幼儿园差不多,不同的是对于孩子的一些行为习惯会有了更高的要求,可以尽早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以免进入小学跟不上节奏。
还要注意的是,对于小孩子的纠纷矛盾,大人不必过于紧张,很多时候孩子都可以应付的来。不然就是大人打起来了,孩却早就和好又一块玩去了。除非是孩子在学校遭受到了校园欺凌,家长必须出面给孩子做主了。很多孩子受了委屈是不敢告诉家长的,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细致的观察孩子的行为举动,发现异样,及时给予帮助。同时,也要注意,即便出现孩子打人的情况,也要认真听孩子说,了解真实情况,而不是直接批评指责。
④中学。等孩子上了中学,想要独立自主的心更明显,很多还会出现青春期的反叛。我们或许不用了解青春期特征,因为我们也是从这个时期走过来的呀。想想自己当时一些在自己看来很正常的行为,是不是也是受到了父母的批评指责。
到了这个时期,会有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秘密,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对父母的不信任。不管想做什么,都不会得到理解更别说支持,但是内心却又很渴望,所以只能偷偷的去做。比如追星呀,爱打扮啊,收集海报唱片,穿个耳洞等。想起来新闻报道,黄磊的女儿多多,好像是13岁就穿耳洞还染发了,新闻的标题大概就是你羡慕多多这个年龄做这样的事吗。因为这些,在我们大多数家庭里是不被允许的。
事实上,如果家长不那么强烈的反应,用平和的心态去和看待孩子的问题,多听她谈谈自己的想法,反而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比如和孩子分享你的追星故事,共同讨论偶像的标准,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偶像。美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想看懂孩子,可以试试这样做:
①看看书,看看孩子心理、生理的发展规律是什么样的。
②多关注孩子,当孩子有奇异行为时,不要主观想象,要去了解事实。
说到这,想起热播剧“少年派”里的一个片段。林妙妙和邓小琪在屋里聊天,妈妈偷听,以为出现大事,心急火燎的派爸爸去打探,结果一场乌龙,林大为表示,气到无力吐槽。
我还想写几个字,因为今天日更突破两千字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