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中的这句话,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今天听樊登老师解读后,我恍然明白,这句看起来朴实无华的话,竟是在教我们如何过好这一生。
图片
01: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包含了“学”和“习”2个过程,它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多数人“听了那么道理、看了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学”和“习”是2个方面的持续过程,既要学,又要反复练习和实践;根据实际情况再去有所侧重和调整的学,继而用新的知识技能接着去锻炼,循环往复。
之所以循环往复,是因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且问题总会不知不觉中出现。我们要面对不同时期的生活工作,要处理遇见的人事,无法置身事外,必须有自己的选择方式。想要更好地迎接种种,“活到老、学到老”就显得更为重要。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在学习,学习翻、坐、爬、走,学习字、词、句等等,都是学后练习,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长大后,即使学习形式和内容上讲究人生的黄金时间,但这不影响终身学习。在婚姻家庭里学习,在养育孩子时学习,在工作中和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经历的人共事学习等等,将学到的东西返回到不同的场景中去运用,这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
孔子为什么说“不亦说乎”呢?他提示我们学习是件高兴的事。用单一的模式过生活是一天,用多学多角度的生活也是一天。不管如愿不如愿,所遇的人,能hold住或hold不住,日子都要过,为什么不开心的把每次问题当做一次运用的机会呢?如果不会学习或者这个过程太痛苦,说明哪里出了问题,向有结果的人学习,结束自己的”习得性无助”。
图片
02:合作:拥抱变化,一群人走得更远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儿吗?
我们生活在后工业化时代,分工细、专业化强,人们无法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即使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减少社交,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还是不可避免的选择别人参与我们的生活。所以,面对外来的变化,接受生活中新加入的人,是不得不考虑的课题。
比如一个人能力强了,业务想做更大,需要成立团队,建立企业。将人力、财务、销售、工程研等专业人员集中在一起,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抱团取暖,有其他人员加入,处理自己无法完成 的事情,才能将事业和发展推向更远。
图片
03:最好的自己:拥有无条件快乐的能力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理解但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
我们总是在想着拥有快乐,那如何拥有呢?有人说有3个层次,一是战胜别人的快乐,二是战胜自我的快乐,三是无条件的快乐。
我们总有比别人强的地方,也能在学习中挑战自己,但是无条件快乐也是有条件的,它的条件是个人不受别人影响,有一个良好的心境。若自己这个内心的世界无法稳住,怎么能有良好的体验呢?
想要触碰到东西有良好的感觉,品尝到美食有美妙的味觉,看到眼前的花花草草都是喜悦,一定要内心是恬静的。“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我想就是这种拥有快乐的条件。
可能,我们因以前的各种选择和自身局限,现在的生活有很多不完善;也知道,想要做到终身成长、协同合作、持续快乐真的很难。但其贯穿一生,我们总有空间,为自己负责,所以不必与他人相比,以更高的追求要求自己,实际中每天不断靠近一点点,就是良好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