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收官,谷爱凌爆火到街知巷闻,以她为首的一众00后运动员吸引了全民眼球,共同正向提升了今年冬奥的全民关注度。
自2月8日参加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的决赛夺得金牌以来,奥运顶流谷爱凌拥有无法赶超的话题度。她的商业价值已经得到完全的展示,中国电信“谷爱凌概念股”暴涨1300亿,逼近30个合作品牌数和9位数的代言收入,“几近完美”类的评价基本代表了舆论对这位青蛙公主的一致认可。
△图源:微博EileenGu_Ski_谷爱凌微博
在经历了今年冬奥关于年轻金牌选手们的铺天盖地的宣传和讨论后,一个强烈的感受是,后浪式爱豆的时代似乎来了。
01.后浪式多元价值的共识
今年奥运中爆火的年轻运动员们,无论是谷爱凌还是小栓子苏翊鸣,都不是举国体制培养出的冠军,而是个人化、职业化训练模式下,兴趣生发加个人努力出成绩的典型。在他们的对外宣传中,兴趣是经常被提及的原动力。
△图源:2月8日谷爱凌夺冠当天的热搜话题之一
没有背负体育大国出征的那种包袱、没有对成绩背后苦难的讴歌,谷爱凌的大量报道中更多是对成功背后天赋加努力和高昂的训练成本的直接展现。在民族英雄的色彩之外,多了很多个人化、个体化的讨论。
谷爱凌夺冠后,微博当天一个热搜话题#由热爱抵达极限#,谷爱凌式的冠军给人的冲击不在于苦尽甘来式的成功,而在于尊重个人兴趣和意志的情况下,借助科学的规划和个人的持续付出获得了好成绩和好环境的正向循环。
△图源:苏翊鸣和谷爱凌都在本届奥运摘金
当然她背后优渥的家庭条件给予的支撑是不可分割的,不过恰好因为这种三代精英的设定不是普通家庭可以轻易达成的,反而直接帮助观众过滤掉了很多“培养下一个谷爱凌”的毒鸡汤,大量评论以“不比成为谷爱凌”切入,让我们得以更清晰的辨识出,从她身上看到的、普通人可以复制的故事内核仍然是自我发现和不懈努力。
不得不说,这种百年难遇的完美样板,让我们终于得以在一种积极的讨论语境中开辟出一条“负重前行”之外的成长路径:第一名数量有限,不必每个选手都苦大仇深的去抢那个第一名的title,但是可以怀揣着相信自己的自信通过长久的努力来规划和确认自己的人生方向,并通过不断自我定位和自律坚持来校准、靠近目标。
这种向多元价值转变的趋势本身就有更正面的意义,不是去否定“努力”的价值,而是慢慢达成一种新的共识:不是只有压抑兴趣成为”人上人“才能算成功,找到可以称得上热爱的事物并为之专注、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在承担社会责任和追求个人兴趣之间寻求平衡,也是一种值得鼓励的“成功”,并且实际上,这种多元在选择职业方向的时候反而会有更多灵活空间。
△B站广告片中的文案已经成为主流媒体的“召唤语”
前年B站火极一时的广告片《后浪》开启了以“后浪”命名年轻一代的序幕,当时视频中“心中有火, 眼里有光”的形容撕去了年轻一代各种负面的刻板标签,直言不讳地表达老一代对“将自己的热爱变成事业”的新一代赞美、羡慕和激励的声音。当时的评论两级分化,部分评论认为“后浪”的形象“脱离了为生活奔波的年轻人”。
但是两年过去,随着年轻世代在各个领域展现出青出于蓝的成绩和不容置疑的活力,加之主流媒体对后浪群体的持续关注和“召唤”,标榜个性、注重悦己的代际特色迎来越来越多肯定的声音,不依陈规的生活方式和择业观逐渐成为和主旋律同频的声音,激发出更多对“多元价值”的包容之声。
正是在这样的的环境下,我们可以在谷爱凌故事的底色中看到更多对于发展个人兴趣的肯定、听到更多“不必以吃苦为荣”的声音、以及追求自信健康的共识,就已经好过一味歌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了。
02.打破刻板印象,“又美又飒”才是理想
在谷爱凌身上还有一个附加的“标签”:作为女性运动员,她同时也承载了反映时代女性地位和自我意识变化的意义。
首先是审美趋势。2019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0美元,以滑雪为代表的中产小众运动在年轻人群中走红成为这样的背景下的一个缩影。
准入门槛不低的冰雪运动既符合后浪对“小众”“个性”的追求,又具有高观赏性和娱乐性,成为年轻人“种草”热门。《2020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显示,滑雪者年龄分布比例中,20-30年龄段占比超3成(滑呗数据),女性占比趋近一半,小红书以#滑雪#为关键词的笔记超过57万条,滑雪拍照、穿搭、装备相关内容下,大量点赞量过万的笔记充分展示着这项运动今冬的火热和时尚影响力。
靠自己“搞事业搞钱”的独立女性,拥抱与时髦中产形象绑定的滑雪运动,和最近几年热起来的拳击逻辑相似,经济独立、消费力强的女孩儿们不再被传统女性审美约束,又美又飒的评价取代“精致的猪猪女孩”成为更容易被被当下年轻女孩们接受的褒义词。
与审美一起变化的,也有女性对摆脱刻板印象的共同努力。
谷爱凌在中文社交媒体上的名字叫做“青蛙公主”,但她的个人气质中没有传统概念中“被动”“淑女”“柔弱”等等公主关键词,相反她用自己的“绝对力量”在和当下的年轻女性达成对话。女孩们可以挑战所谓的“男性统治赛道”、可以通过自己的声音为自己争取。
一方面。谷爱凌作为女性的发声本身就在树立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正面典范。
其实整个谷爱凌狂潮期间对于围绕她的“造神运动”质疑就不绝于耳,毕竟对于久经中文互联网世界的吃瓜群众,神昂首出现又失意离去的例子并不鲜见,宣传密集度如谷爱凌的舆论场难免让人产生退意。
但与传统媒体包装下流量棋子式的被动、失声不同,谷爱凌始终有准确的表达能力和强烈的自我意识。她12岁便通过在演讲中呼吁男女同工同酬,“7岁的时候,我决心要再上一层楼,想加入一支队伍。我有两个选择,一是竞速,这是很多女性会选择的项目,另一个是自由式滑雪,这是一个被男生统治的项目,每当我和妈妈坐在升降椅里,我就能看到自由式滑雪的选手们在空中飞翔旋转,那一刻我就做好了决定要选自由式滑雪。”
和前面提到的又美又飒的审美变化类似,实际上在一线独立女性中,性别平等的意识已经逐渐普遍。近两年,女性品牌纷纷在营销中强调对抗偏见、打破刻板认知。去年珀莱雅联合《中国妇女报》以及说唱歌手于贞推出的广告刷屏,就说明了这样具有普世价值的态度群众基础非常深厚。
但是无论多破圈,这样一个营销性质强烈、受众定位明确的广告仍然只是在小范围传播影响,从推动女性打破固有的社会性别凝视这一目标而言,很难说要多少支刷屏广告才能达到今天一个谷爱凌所示范达成的效果。
谷爱凌告诉女孩儿们可以尝试冰雪运动、用自己“毫不白幼瘦”的形象鼓励女孩们“三公里五公里跑不了,这样减肥不是美丽”。
配合主流媒体无处不在的宣传,不知有多少被视为“下沉市场”的年轻女孩在将其视为偶像后,开始尝试打破性别偏见的冒险、开始怀疑饿肚子减肥的正当性、开始怀疑“哪有女孩像你这样”这句话的正当性。
所以除了天才与努力并重,专业技术过硬的开挂人生道路、国仇家恨下造星需求的爆发、国家力量的宣扬等等地利人和因素之外,谷爱凌得到的讨论超过前辈(代言数量算起来已经超过26个,代言收入有望比肩甚至迅速超越姚明9年NBA赛事历程20亿收入),还有一个重要的天时条件是当代女性对于打破刻板印象的期待以及大众对于女性话语权、力量的认可这二者之间的匹配。
△冬奥背后也是一部性别平权斗争史,例如跳台滑雪直到2014才向女性开放
她用努力换来的不仅是闪耀的成绩,更是一个可以现身说法、足够有说服力的话语权。当她说美丽是健康、自信、勇敢,不会有人觉得她是在灌鸡汤,因为作为如此实践的典范,她的正能量确实经住了放大镜的审视。
谷爱凌来之不易,无论这个成名故事中有多少天时地利,她都付出了与之匹配的个人努力,也因此换来了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当下时代的机会,从输出新式偶像影响力的角度,现在谈“太多”还为时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