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要参加某一门考试的时候,总是按部就班的先看课本,从头到尾看两遍(可想而知,脑子里只有模糊印象,看完啥都记不住),等花十天半个月终于把书看完了(只是看完了),然后就开始做题,在做题的过程中,又去回看课本,这时候,印象就会稍微深一些。然后就是反复的大量做题。虽然也通过了些考试,但是现在通过考霸课程的学习,发现自己完全没掌握刷题的正确姿势,虽然也是在刷题,效率却低下的很,更不要说考试一结束,所有的东西都全部还回去了。
今天课程的主题是用题目增进理解:从越少越好到多多益善。
常常有学员问,题海战术到底是好还是坏?
1、为什么有人注重少而精?
2、为什么有人主张多多益善?
3、二者矛盾吗?
老师首先举了费曼的例子,费曼是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的物理学家:
我记得那是在中学,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有个家伙拿着一个几何难题,或者其他的高等数学作业里的什么玩意儿凑过来,我不把这个该死的东西弄懂弄出来,我是不会做饭的,这要花费我15~20分钟的时间
但是在一天当中,另外一些家伙拿着同样的问题来问我,我一眨眼就给他做好了,因此一个家伙花费了我20分钟,而另外5个家伙认为我是个超级天才。
因此我得了一个虚名,在上中学的时候,人能知道的每一个难题都一定会弄到我这儿来。人所发明的每一个该死的疯狂的难题,我都知道。
《别闹了,费曼先生》中提到过这个故事,当然里面还有更多的精彩内容,关于这个解题高手的故事,后续还有一些有意思的描述,说有很多人拿着千奇百怪的问题来问费曼,费曼常常只听别人说一句话开头,就知道要问的问题是什么了。比如有个学长的女朋友胸有成竹的带着难题想来难倒费曼,刚说:有一对母女在旅行......,费曼马上接着说出答案:那个女儿得了黑死病。把别人给气死了。
虽然这些小故事看着很好玩,好像和学习关系不是那么大,其实,可以看出费曼涉猎非常广泛,在《别闹了,费曼先生》中,他有非常多的灵活运用所学的例子,绝不是呆板的书呆子。
那费曼取的那么多的成就,还有时间研究很多“歪门邪道”,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今天的课程应该是给了我们答案,就是他一开始把问题全部研究透彻了,了解到问题的本质了,那么他学习起其他东西来,就会一通百通,事半功倍了。
核聚老师说,想精通一门知识,必须要经历两个阶段:
1、精做,题目要精做,题目本身都要能背下来。
2、多多益善,做题是猎奇。
看费曼的经历,就完全验证了这两点,那么是否有其他的案例也能得出这个结论呢?
老师在课程中列举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校长李未院士的学习过程。
李未院士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数学还没开窍,只能靠背,考试都没考及格。然后他哥哥就给他每天晚上出10道题。结果他在课堂上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于是下决心要回答出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所有问题,于是主动把教材里的所有练习题、参考书上的所有例题、练习题全部做完了。
最后可想而知,就是学习上瘾的节奏了。
大名鼎鼎的巴菲特同样如此,在他10岁的时候,他就去赌马,由于年纪不够,他准备些马经赚钱,于是他去图书馆借了300本马经相关的书籍,并且读完了。看到巴菲特的这个事迹,不得不佩服,才10岁,就已经会进行有目的的主题阅读了,而我,目前还没有在任何一个领域读过10本书呢!虽然知道主题阅读的好处,但是从来没有做过,其实就是认知还是不到位啊!30+的年纪,比10岁的巴菲特都不如,惭愧!
其实,高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高手都有非常强的自学能力。他们想搞清楚一件事,一个领域,都会主动去学习相关知识。
常常听有些小伙伴说:我时间不够,我要怎么办才能学好***,我工作太忙,我听不懂......一系列的问题,其实说明一个问题:你是在被迫学习,如果你是积极主动的学习,你就会想办法达到你学习的目的,而不是去找障碍。就像10岁的巴菲特,他年纪不够赌马,他就会想办法让父亲去图书馆给他借书,然后写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