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我像一个穿越了30到40的十年隧道,把自己十年前走过的路,想过的事,以及未能到过的地方,一瞬间一条线的过滤了一遍。日本是年轻时我曾经为之努力奋斗付出过的地方,从日本回来,路过香港,这个过程让我回忆起自己在年轻时代曾经付出的情感,有个人跟我描绘过香港的山顶,我耳边还记得起粤语的软软的声音,我想任何一个70年代生人,都会对香港有着一些割舍不去的情愫吧?无论是港语,港片,或者港式早茶......
日本对我来说是一个可以励志的国家,不知是因为年轻的那个自己曾有一把热血挥洒的经历,还是自己的确认同日本的文化和日本人的做事态度?从广义来说日本的发展过程,高低起伏和经济政策的确在很多关键点上很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
比如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很多新国策,能够在紧要关头摒弃老旧思想,结束几百年的德川幕府时代,打开国门,派优秀的学者去学习先进的科技,并第一时间复制,制造自己国家的军舰和和经济包容.日本用了不到30年的实践,就从一个贫弱的小国,崛起为亚洲第一强国。日本到底做了什么,才让他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如此快速的崛起呢?
第一点,推行教育改革。日本在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教育改革对日本的重要意义。在明治维新刚开始的时候,曾列举了三个方向的目标,”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这三个目标能否成功,都是检验明治维新成果的重要标志。而教育改革的意义,就是这三个目标的基础。如果没有教育改革,这三个目标也就失去了意义。当时日本的教育改革,可以归结为:普及义务基础教育,改革中等教育,推行实业教育,培养重点大学。这几个步骤,每一步都很关键。普及了义务基础教育,日本的平民才可能得到教育,这才有”文明开化“的基础。而只有搞好了后面那几个步骤,才能够实现“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因为高端技术,需要跟高端的人才匹配起来。
第二点:善于学习。不可否认,日本是一个非常擅长学习的国家。唐朝的时候,他们学习中国。近代的时候,他们学习西方。日本的学习,可以说非常的彻底。除了学习西方国家的技术,还实现西方的文化。为此,日本在国内搞了不少事情。比如日本的平民,过去是没有名字的。所以,如果你看日本过去的小说,或者历史,常会被里面的名字搞混,因为特别的像。鉴于这个情况,日本天皇就下令,让平民为自己取名字。也是在这段时间过后,日本国内出现了很多奇奇怪怪的名字。而且,为了改良日本人的体质。日本政府也做了不少事情。比如日本过去不大吃肉、喝牛奶,日本明治天皇就当众做表率,鼓励日本国民多吃肉,多喝牛奶。甚至还鼓励日本国民跟西方人混血通婚,改良人种。
第三点:日本国民上下一心。这一点,除了因为日本国内改革,都比较认同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日本天皇在日本国内,拥有非常高的威望。日本天皇本人只需做出一些表率,就能在日本国内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除了前面讲到吃肉喝牛奶外。当时日本曾想购买“吉野号”这艘军舰。但因为日本的财政收入有限。于是,日本天皇做出声明,自己一天只吃一顿饭,省下钱来买军舰。虽然实际上,也不可能剩很多钱。但这件事传出去后,对日本民间产生了极大的震动。日本国民纷纷募捐,购买“吉野号”。据后来的统计数字显示,日本民众募捐的钱款,已经足够购买3艘吉野号了。
第四点:日本的变革,更为彻底。日本的一系列改革,对日本国内的文化、习俗、军队、科技等方面,都有了深刻的转变。可以这么说,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后,基本等于进行了一场脱胎换骨
今年上半年也是在上海、参加了一场生态村的活动,关于生态村的建设、他们的口号是东亚共同村、我们都被称为东亚人,我对这种多元化,公开性强,有全球视野的形态很有兴趣,也能从中获得很大的能量,我觉得像共产主义社会,很民主,也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集中在一起,讨论教育,以及如何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曾经在陈家沟太极拳发源地的陈家沟小村庄里,有过类似的感受,别看地方小,那可是吸引力辐射整个世界的地方,很多的寺院或者教堂可以传递一种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可以统一人的思想,但是另一种统一,是来自于行动,比如徒步,和太极,瑜伽,这些也能让人紧紧的拧在一起。
第一次到香港,很意外的面对当地的青年人,感受到了他们的希望独立,希望摆脱大陆以及普通话我的影响,我觉得这是一种恐惧吧,可是香港的特征不会消失,看到大家都珍视自己的文化符号,认真对待自己的文化特征,好感动,这也是香港精神的一部分吧?思想独立,批判精神这些是值得学习!
可是,我们在遵循原则的前提下,谁都逃脱不了大融合带来的改革,中国受到的历史蜕变更多、我的城市就是历史最悠久的古都,可是胡人占领后的大融合政策有些习惯至今沿用,吃的习惯,还有胡萝卜,胡椒这个词,可是那又怎样?省的概念现在还是限制人和地区的条件吗?国家都不能拘束自己,语言还会影响到你的地域属性吗?正如我们不能拒绝成长的烦恼一样,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的还有记忆,70年代谁的心里没有香港?记忆是自己给自己的选择题,你要增加它的选项吗?你有更多的选择力才是关键。帮助把爱、允许、接纳深深地带入你的内在,打破过往创伤的限制。让你的生命重归平衡与和谐,创造更高品整合的自我,并将学习如何发展健康、富有活力、喜悦、幸福的关系。
日本的国家科技馆有个主题体验活动:对50年后的自己你想说什么?我选择民族大融合,可是语言是生活中用出来的,保存它最好的方法是文化的交流,不是拒绝外来的,而是真正可以输出你的文化价值和属性,交流很重要。不是对错的区别性。还记得摩洛哥的过去沙漠的水都由人看管,任何一个部族想要去喝,都会直接被枪毙,多血腥和残忍,它反映的是人性的吝啬。
所以行走不时我们穿越不同边界,边界不是国界,而是边界的扩充,内心的边界感会扩大吗?会的!旅行很多时候,于我来说就是流浪,你有时候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心之所向,而越是这种时候,就越会觉得自己没有任何边界感,没什么属于你,你也不属于任何人,是真正的自由。
在香港那场无国界的讨论中,一位幼儿园的老师,很有趣、他说他的教育就是给孩子一起讲故事,他讲出来的故事总是融会贯通很多国家的文化,为什么那么有想象力,孩子们那么好奇?是文化,是渗透在生活中的文化。
让文化和生活相融合,让学习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在生活中,继续保持流浪的状态,接收每个新的讯息,做一个鲜活的个体,保持柔软和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