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奇葩说》,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先生说,成长的本质是变得复杂。
我很认同这句话,并自觉成长的本质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这或许也是变复杂的一部分。
罗振宇先生还说,成长是人的主观世界遇到客观世界之间的那条沟,我们掉进去了叫挫折,爬出来了叫成长。当我们遇到一件无法接受的事情时,我们要么碎掉,要么把那个让自己碎掉的东西装进身体里,然后重建,成长。
他还说,我们和父母在一起十多年,建成了自己的主观世界,在踏入社会之后,主观世界又不断碎掉、重建,这就是成长。
如果以这样的逻辑推理,那我现在或许正在经历成长的过程。因为最近融进大脑的信息量已经超越了我的认知范围,我知道,我要么选择碎掉,要么选择重建,成长。
让自己碎掉不容易,毕竟不甘心; 让自己成长也不容易,毕竟痛苦。
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说标准答案就是标准答案。我怀疑过1+1=2,怀疑过老师提供的作文模板,怀疑过二氧化碳和碳酸钙,甚至怀疑过老师在讲台上的谆谆教诲。高中毕业那天,有位我一直崇敬的老师,他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你们毕业后,一定要去考公务员,真的。” 我当时特别不能理解他的这句话,心里想,反正我不考,管你怎么说。
现在工作了,虽然依旧没有考公务员的打算,但是却开始理解老师说的那句话。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成长,越来越理解别人,接纳一些与自己想法不一致的价值观,就像伏尔泰说的,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其实这句话还有更深一层的进化,就是自己越长大,不仅会誓死捍卫别人说话的权利,还会渐渐将别人的价值观合理化。因为深知个人经历不同,无法感同身受,所以也无法判断别人的价值观是否一定正确,或错误。
小时候很单纯,总觉得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电视里的坏人怎么那么坏,怎么不早点死掉?电视里的好人真的太好了,完美无缺。
可是现在,看电视却开始同情坏人角色,发现主角也有缺陷。觉得《麻雀》里的苏三省好萌,他虽为叛徒,但用情至深,选了一条错误的路走下去,但也有苦衷。在重建与碎掉间,苏三省选择了碎掉,变成了一个荧幕上令人讨厌的角色,从一个好人变成了坏人。但是他讨厌自己吗?他可能觉得自己没得选择,所以破罐子破摔,索性坏到底。可是当他举枪杀死小男的时候,电视机前的我们都能感受到,至少我感受到,他其实比陈深更痛苦。
当遇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那条沟的时候,苏三省碎掉了,并选了一条错误的路走下去,但他真的坏掉了吗?他真的讨厌自己吗?他只是逃避了重建的痛苦,本以为碎掉之后能走得容易些,却不料碎掉之后的路更难走。所以,无论碎掉还是重建,都要经历痛苦,只是碎掉之后的痛更痛,而且痛得不甘心。
所以苏三省或许在告诉我们,电视机前的你啊,即使要碎掉,也不要像我一样,选一条错误的道,并越走越远。即使你自己觉得走错路没什么,但最终结局必定悲惨。毕竟,欧阳锋、岳不群之类的大侠,最后没有好结果。
一直以为世界非黑即白,但最近才发现,这个世界哪有什么对错,有的只是一条不辨是非的灰色地带,一套不成文的价值标准。我们在灰色地带里不断前行,眼神越来越深邃,胸怀越来越博大,话却越来越少。就像罗振宇先生说的,老人词穷了,无法告诉年轻人自己的主观世界,但我知道你这样做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