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他的父亲叫鲧,算起来他还是炎帝的后代。 话说在尧在位的时代,中原地区洪水泛滥,无边无际。尧广招贤能之士治水,人们推荐了鲧。
鲧,按照《左传》中的记载是为四凶之一的“梼杌”,他因治水不力而被舜帝流放到了羽山。 个人觉得其实不然,因为鲧在中国历史上是始造城郭的第一人。而且在夏朝,鲧的形象是非常正面的,是被隆重祭祀的。 《山海经•海内经》中有记载,原文如下:“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 鲧为了治理水患而敢于去偷天帝的息壤来治理洪水,充分体现了鲧为了治理洪水,救人民于水火的勇敢。
鲧在治水的时候呢,采用的方法是“堵”。上文提到了鲧盗取天帝的息壤,息壤是会自己生长的泥土,鲧拿到了息壤就拿来去堵住洪水。鲧总共花费了九年时间来组织人民修建堤坝,但一遇到大水,就被冲毁了,堵了东边西边溃堤,围了南边北边泛滥,始终没有把洪水治服。这样就会使得受灾的人更多,受灾的程度也大大加深。一旦决堤,洪水更加凶猛,一霎那就能吞噬一切,所以鲧治水以失败而告终了。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只是一味的去堵住洪水而不做疏导,再加上黄河本来就有很多泥沙,就算是堤坝没有被冲毁,那中原地区岂不是多了很多地上河了,而且每逢雨季之前都要加筑堤坝,不得不说这真的不是一个好方法。
禹在治水的时候呢,就是结合了他父亲鲧的治水方法采用疏导和堵相结合的方法。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诶,荆州,又亮了哈)。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做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片的地方变成了沃土。 然后他治理山,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开始理通水脉,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感觉到禹和鲧在治水上,这个眼光和格局感就不同,不是拆了东墙补西墙,而是注重九州整体的水利规划,从整体出发解决根源性问题。
大禹治水讲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但是诺大一个龙门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许多鱼拼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极少数的鱼能够跳过去,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鲤鱼跳龙门”,据说只要能跳龙门,马上鱼就变成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舞。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农田变成了粮仓,人民过上了幸福富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