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了遥远的陆地海洋,但我们未曾有幸征服明天。——题记
今日谷雨。在古代,人们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戴胜降于桑。三候的意思是谷雨后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声声鸣叫,在田野里提醒人们要开始播种,进而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是蚕宝宝将要生长的信号。“谷雨”二字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谷”字并不单指谷子这一种庄稼,而是农作物的总称,标志着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已经到来。也许处在暮春时节,谷雨节气具有“春将尽,夏将至”的双重作用。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告别这个春天。
告别春天,听着有点伤感,昨晚参加了一个团市委组织的活动,看着那么多年轻的身影,感觉自己正在告别生命的春天。活动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及长三角三个省的团省委及中国青年报社等单位共同主办。长三角各省、各地市团组织代表和青年志愿者代表60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在现场,还有许多精彩的内容,每一首充满活力的青春歌曲、每一个温情感人的志愿故事、每一句铿锵有力的坚定誓言,都体现着,这一路走来,上海的青年志愿者们付出了许多。从河湖治理到垃圾分类减量行动,上海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都积极投身到城市环境治理的事业中,现场青年志愿者带来原创歌曲《垃圾分类进行曲》,用活泼的形式传播垃圾正确分类减量排放方式。自1998年“赴滇志愿服务接力计划”正式启动以来上海已经连续派出21批青年志愿者,作为第八批赴滇青年志愿者,韩琦也现场讲述了她与云南的故事她仅仅是上海对口支援志愿者的一个小小缩影,和她一样的还有许多青年志愿者
在不同的岗位上绽放着青春。从彩云之南,到湄公河畔,志愿者从未停下他们的脚步。接过第十批志愿者的接力棒第十一批中国(上海)青年志愿者赴老挝服务队在盛典上正式建队。从奥运到世博,从世博到进博时间的跨度从未改变志愿者的心声,去年,5000多名“小叶子”,接棒“小白菜”“小蓝莓”参与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志愿服务工作,今天,第二届进博会志愿者招聘正式启动,等待着更多人的加入。今天的盛典还启动了长三角志愿者联动机制。一是信息共通。建立三省一市志愿服务信息沟通与协调机制,定期交流研讨志愿服务重要事项和发展趋势,推动青年志愿服务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发挥有效作用。二是组织共建。加强三省一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作交流,推动志愿服务工作者、专家学者、社会组织互相学习借鉴、调查研讨,共建长三角地区青年志愿服务的基地和品牌。三是资源共享。共同开展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赛会和重点项目的志愿者工作,探索建立长三角地区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先进典型、理论专家等数据库,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四是数据共认。逐步推进长三角地区“志愿中国”信息系统对接,实现时长互认,推动各地志愿服务激励措施向长三角地区覆盖并开放。五是宣传共融。搭建长三角地区青年志愿文化宣传推广合作平台,加强微信、微博等宣传平台的互动与交流,推进志愿服务宣传产品的互动播放与同步推广,扩大长三角地区青年志愿文化的影响力。
今天是周末,上午,我真的睡到自然醒,很舒服,也很奢侈。黄昏,我与先生和几位朋友坐坐。先生说他平常去灵隐寺,他最喜欢去品读那里的对联。比如北高峰的凉亭里就写着“义利 并重,以义为先”,寺内的墙上写着“向内求”。言及“义利 并重,以义为先”,“义”是合乎道理,“利”是好处、利益。孟子秉持义利并重、以义为先的政治观,合乎礼义、以义待利的生活观,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人生观。孟子把“仁”看作是人心理上一种应有的的道德品性。而“义”,是人在生活中应遵循的,应内化于心的一种行为标准,一种道德规定。显然,中国先圣先贤“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观点,在历史长河中不仅渐渐内化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普世性意义。它不仅是修身治国的准则,更是处理当今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南。正如曾子在《大学》中指出的那样:“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价值原则,与西方文化的理解和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迥然不同。19世纪英国著名的首相帕麦斯顿有一句国际关系界耳熟能详的名言,即“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名言成为英国外交的基本准则,也是西方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真实写照。
言及“向内求”,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向外的要在外建立,向内的则要把外面拆卸,把外面遗弃与摆脱。外面的遗弃了,摆脱了,然后你可走向内。换言之,你向内走进,自然不免要遗弃与摆脱外面的。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洒落的人生,最后境界则成一大脱空。佛家称此为涅槃。涅槃境界究竟如何呢?这是很难形容的。人生到达涅槃境界,便可不再见有一切外面的存在。外面一切没有了,自然也不见有所谓内。内外俱泯,那样的一个境界,究竟是无可言说的,那是一个境界,佛家称此为一如不动。所以向内的人生应该可能有一个终极宁止的境界,而向外的人生,则只有永远向前,似乎不能有终极,不能有宁止。向外的人生,不免要向外面物上用功夫。而向内的人生,则只求向自己内部心上用功夫。然而这里同样有一个基本的困难点,你若摆脱外面一切物,遗弃外面一切事,你便将觅不到你的心。你若将外面一切涂饰通统洗刷净尽了,你若将外面一切建立通统拆卸净尽了,你将见本来便没有一个内。你若说向外寻求是迷,内明己心是悟,则向外的一切寻求完全祛除了,亦将无己心可明。难怪有人说众生即是佛,无明即是真如。如此这般的人生,便把终极宁止的境界,轻轻地移到眼前来。
我最喜欢的杭州灵隐寺内的一幅对联是这样写的:“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语言虽朴实无华,却饱含着人生哲理,写尽了人生。万事只求半称心,意味着常常要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林语堂先生说,这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半称心”并非消极无奈,而是一种人到中年后的豁达与智慧。“半”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灵状态,一种人生智慧,一种处世哲学。假如事事尽如人意,那有什么努力和辉煌精彩可言呢?人生不存在十全十美,有遗憾才显出生活本色。人生几十年,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都有,故称“百味人生。”万事只求“半称心”,是胸襟宽广,是淡定从容的处世哲学。万事只求“半称心”,是不设置太玄的目标,不盲目的去攀比。人生不易,生活不易,让我们珍惜拥有,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态,以求通达明智、沉浮自如。人生的路上,固守淡泊,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做世间功利的奴隶,不去强求完美,做真实的自我,让人性回归到本真的状态;不苛求自己,不委屈自己,努力不懈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快乐就在身边。万事只求半称心,这不是玩世,这是求是。追求“半称心”的生活,不是无奈和消极,而是一种豁达和智慧。
今天的微信日历上说:“征服了遥远的陆地海洋,但我们未曾有幸征服明天。”对于明天,没有必要征服,其实也无法征服。我们应该带着温情与敬意面对历史,也带着温情与敬意理解现实。我们对自己的历史有所知的人,必然会有一种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为什么要有温情与敬意?对于历史怀有“温情”是因为,你看到了前人的伤痛之处;保持“敬意”是因为,你懂得了前人的艰辛之处,也就是一种跨时空的设身处地。我们今天所坚定信奉的“是”,将来可能变成下一个世代所鄙视的“非”。如果没有一种懂得,没有温情和敬意,下一代人也可以傲慢地、自以为是地拿他的“是”做为砖块来砸你的“ 非”。就是对于现实的种种撕裂和对立,也不妨以多一点的温情和敬意去理解,温情和敬意并不抵销对真理的探求,它反而增加了真理的深度和厚重。